看完这篇文就不想着移民了~~
其实早在@绿果发文的时候,我就想跟,但是当时我没理清楚自己的内心。移民这个梦我很早就种下了。虽说还没有真正到过发达国家,自己能力也有限,但是,梦总归是搁在心里的。也关注了一个移民成功的妈妈,这中间过程以及移民后的生活都一路跟着经历。她的评价都很客观,也记录了一些移民的生活,各有好坏。以下文章是她移民七个月之后的感想,我看后深深的觉得,国外还是旅游比较好,或者有条件小住一段时间。移民,还是算了吧。自从打住这个念头。
正文如下:
荒芜。
美丽却荒芜。
从淘波到怀托摩2小时车程,这是我唯一感受到的。
蔚蓝的天空清澈而高远,云彩像一幅幅抽象画,在这无限宽广的蓝色画卷上勾勒出写意的线条;
左边是遍地牛羊,右边是一望无垠的绿色丘陵,每个定格都堪比电影《霍比特村》中的绚丽场景;
忽而,路线辗转进入茂密的森林,深邃而静谧,打开车窗,在这夏季的午后,野风带着透心的清凉……
一切如仙境般美轮美奂,只是,似乎缺了什么。
嗯,这里好像——没有——人。
最最重要,最有实感的人,这里竟然没有。
整整150公里,竟没见到一个人。链接小镇的是成片成片的绿,随处可见的牛羊不知归处,既看不到人,也看不到车,更看不到房子。
偶尔,会路过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除了显眼的咖啡店和住宿招牌外,看不出半点人气。
而这里,不过距离新西兰最繁华的城市奥克兰3小时车程。
想来,如果是距离上海3小时车程,那仍该是个多么人声鼎沸、热闹升腾的地儿啊。
在国内的时候,永远活在人群里的时候,我从来不知道,见不到人原来竟是一种接近凄凉的感觉,不要说人,即便是车,平均也要十多分钟才能看到迎面开来一辆。
就好像被遗忘在失落的世界,身在一座看不到尽头的空城,再美的风景,也没有了哪怕一丁点儿的——人情味。
不由想起北美崔哥的经典段子“为什么美国得抑郁症的人到了北京马上就好?”。段子里一美国人说:“我一回美国就抑郁,一来中国就全好。我一下飞机,必须立刻去北京地铁,兴奋地跟着一望无际的人流,一小步一小步地从二号线走进一号线。往前看黑压压一片,往后看如麦浪滚滚的人脑袋。这种人气是我在美国感受不到的,它让我出汗,让我终于闻到人的味道,体会到一种群体和归属感。这会儿就是天塌了我也不怕,我不再孤单或者抑郁。”
我是相信这个说法的,不仅是人群思念症,在我看来,去到海外的华人,对故乡的思念,起码,有100个理由……举几个典型吧:
1. 怀念密集型住宅
初到海外的华人,容易喜欢大房子,包括我自己在内,刚到新西兰的时候,也是看到大房子很心动。毕竟国内蜗居惯了,在这里以可负担成本能获得国内做梦也买不起的豪宅别墅,自然欣喜若狂。但是,如若你真在这大屋子里住久了,新鲜感过后,恐怕不免开始思念密集型住宅。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在国内,六、七百平米的土地,盖个楼可以住几十户;而这里,同样面积的土地,只有你一家人。不只是你,你的邻居,你邻居的邻居,每户人家都占着六、七百平米的土地。
那么试问,当你打开门,出去散个步,有多大几率撞见人呢?
恐怕很低吧,所以大家说,新西兰陌生人之间老远看到都会Hello来Hello去,实在是人少啊,看到个人把你给兴奋的,终于有开口的机会了……哎,真是没来过中国,没见过世面啊。
不光是不大遇到人的问题,密度低就意味着你光靠两条腿,哪也去不了。什么散步去个超市、散步去买个小吃、散步去理个发,散步去个商场,全都是痴人说梦,不会开车就跟少了腿没啥两样。
最后你发现,你的房子真心大,可是,你却真心没有享受到什么(孩子除外,他们有个院子就能各种疯),根本没有广告片里那种坐在阳光房里啜一杯咖啡的闲情逸致;相反,你在那里花更多的时间伺候房子和院子,而又绝对请不起人工来代替自己干这个伺候活。
这时候,你才开始怀念跨越半个地球,远在祖国的自己那个小窝,虽然一丁点大,但是找任何东西都能在五步范围内,小区里遛个孩子就能撞见邻居闲话几句,出小区门就有罗森,向不同的方向步行十分钟分别能到商场、令人馋涎的小笼馆和四通八达的地铁站。
2. 文化饥渴症
节假日,如果说要找个适合孩子玩的地方,能有100个选择的话,想要找个适合中国爹妈不带孩子自个儿消遣的方式,还真想不出一个选择来。
不是没有放松途径,而是文化不对路。
老外们在海边晒个太阳、冲个浪,惬意的一天就过去了;店堂里琳琅满目都是户外和运动装备;去野外搭花式帐篷、做BBQ,个个都是DIY好手;60岁的老头攀起岩来比我老公都强几倍,倒斜坡都攀爬如猴……
可是,这不对我们胃口啊,我们是从小在水泥森林里长大的中国爹妈,工作日已经累坏了,周末忙里偷闲,只想和老公看场电影吃个饭,找三五好友嗑个瓜子打个牌,或者自个儿找个小店做个精油按摩放松下,就这么点小愿望而已。
可惜的是,这些个乐趣在新西兰都得大打折扣。
首先,看电影无中文字幕就秒杀了一大批想上电影院的新移民;看话剧就更别提了,朋友的先生是洋人,每次看话剧,洋人老公笑得前仰后翻,朋友的英文不错,却仍然不觉得半点有趣。
再说吃饭,如果你下次看到那些旅游杂志上说的“新西兰美食遍地”,可千万别信。所谓美食遍地,那一定是在亚洲,和南半球无关。这里普及度最高的就是咖啡店和快餐店;咖啡店卖得最火的是三明治,快餐店卖得最多的是汉堡包;西餐的选择翻来覆去是牛排、羊排、猪排、鱼排、鸡排、意面、披萨,就这点花样,您自个儿去翻吧。总之,每次和老公去洋人餐厅,总是兴高采烈进去(因为大都环境不错,看起来有食欲),自讨没趣地出来(又贵又难吃)。
西餐以外的亚洲各国料理:中餐、日餐、韩餐,倒是有地道的,因为基本都是当地人经营,但就餐环境基本就别想和西餐匹敌了,毕竟小众口味。环境弱些也就算了,关键是祖国的许多食材,这里根本没有,比如,所有的河鲜这里统统没有,而祖国的美食,每一种,都构成一个思念故乡的理由。有一阵,我每天清晨都梦见国内家门口的早餐锅贴店。
至于嗑瓜子打牌,如果你想避过孩子找个茶馆店,那就更不可能了,这里哪里哪里都是咖啡店,但是找不到哪怕一个给你喝茶嗑瓜子打牌的地方。再有那些个护理美容类的,就想都别想了,要一对一人工的活都是天价。
3. 思念族群
过个几天,家里的弟弟就3岁生日了,如果在国内的话,应该会请上太奶奶,喊上爷爷、奶奶、姑爷爷、姑奶奶、二叔、三姨、三姨家的小妹妹、舅舅、舅母、舅母家的小哥哥……一众亲戚,热热闹闹聚在一起。
过去在国内的时候,从不觉得那样的场景有啥稀奇,去到海外才明白,这千丝万缕的连结,才是我们的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嗯,在新的地方,我们确实会有不少新朋友,但那是不一样的。能和你抱着靠枕聊天到深夜的闺蜜是无可取代的;能每个周末一起打牌下棋的死党是无可取代的;能无来由去他们家蹭饭的亲戚兄妹是无可取代的……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构成一个思念故土的理由。
12月一过,身边的华人朋友开始逐渐“消失”,随着学校放假和圣诞假期,许多朋友都回中国度假过节去了。朋友圈一看,是各种“炫耀帖”:挤在北京的地铁里,深夜里如午市般人声鼎沸的港式茶餐厅,上海小资姐妹聚会的精致足浴店,闺蜜同僚笑容灿烂的大头合照……羡慕么?太羡慕了啊。
您有所不知,身在海外的华人是盼星星盼月亮期待着年末可以回国吃香喝辣见人的呢 。
新西兰好么?确实很好。孩子们生活在这里,可以成就我作为一个母亲想要成就他们的童年。
新西兰美么?确实很美。只是再美的风景,看惯了也会审美疲劳。也许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做爹娘的我们还是会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吃香喝辣见人!
我赞同不拿孩子做借口,不替孩子做选择。孩子的童年说起玩耍,各位姐妹想想我们小时候吧,农村里的孩子现在依然整个村庄奔跑着嬉戏,无忧无虑。城里的孩子也没见到都愁眉苦脸,压力山大。还是看人吧,看家长,看父母。
昨天偶然间看到一个87年的年轻人,在终南山上安家置院,习画养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开门就是世外桃源,末尾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生活怎样,怎样生活,全凭各人修行吧!
之前说过这个了,好山好水好无聊与好脏好乱好快活
也许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做爹娘的我们还是会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吃香喝辣见人!
哈哈哈 移民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死心的一个梦呢 看完这篇文章梦醒了 还是在这吃相喝辣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