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房子·家居 77442姐妹  5395帖子
发帖
Vilian

从对学区房的期望值说说它的投资风险

Vilian
Vilian   Vilian 2015-06-04 15:01 阅读(1385)

学区房不是新鲜事儿,我们开始上学的时候,读书也是划区的,就近入学是小学入学的惯例,很多年前就是这样了,往后很多年应该也是这样。

我读小学之前,家住在那条街,按就近入学的学区,应该是可以读全市最有名气的那所小学。

好巧不巧,入学前一年,我妈突然发现,那两年学区划得好奇葩,我们那条街,街对面的小孩儿可以上名校,街这头的小孩儿被分到了另一个普通小学。对啊,我就住在街这头。发现之后,我们又搬了一次家,按照新家位置的就近入学,读了另一所挺有名气的学校。

这就类似于,你买了个学区房,在孩子入学前,学区变动了。

这是投资学区房的风险之一。这个风险一直存在,看重学区房的北京,即使你看好的小学就在你家楼下,也会面临这样的风险:小学合并、小学搬家、学区房重新划区。

此外,教育改革的事情,在这两届任期内,是肯定会推动的,我个人认为就近入学这点会保持下去,但相关的其他风险仍然是很大的,很难预测具体措施如何出台。

我读小学的年份赶在了居民住房改革之前,房子是父母单位分的,还没有商品房/学区房这样的价格差异。后来有了商品房,加上好的教育资源太稀缺,学区房产生的高溢价就成了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话题。

有钱并且能撬动杠杆投资学区房的,是一回事。如果从小孩儿上学,放上大部分资金到学区房上,风险其实是极大的。

不过大多数城市,房价本身没那么高,好学校附近的房子价格的“学区溢价”也没有高出这么多。


我再从认知上的偏差和投资风险来说一说,在学区房上投入过大不太合适,换一句话来说,对学区房的期望值要放低一点。为人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尽量上好学校。这个负担也需要有一个比例,生活是艰难的平衡艺术。


大多数家庭买学区房,是出于孩子读书的目的的。如果纯粹低买高卖,那还简单一点。

金元宝说,所选学校要符合你的教育理念。

我坦白说,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很有名的心理学专家Judith Harris在自己著作The Nurture Assmption中的结论是明确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1-10岁主要是家庭教育影响,青春期主要受同辈激励/peer pressure,18岁之后是社会关系。(这本书台湾有出版繁体字版,内地貌似没有翻译出来,建议关心子女教育的妈妈们读一读,每个阶段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父母关心的侧重和选择也要相应调整。)

进入一个好的学校,除了老师以及所谓的教育理念,还有同辈影响这一重要的因素。学校的名声通常让有能力的家长和孩子扎堆到这里,强者恒强,这可能是最重要的,peer pressure。

为什么要进好学校?

确实是老师很靠谱,总体来说好学校的老师比普通学校好太多;二来,同辈竞争压力,伴随并推送一个人的后续发展成长。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见识和想法都不会差的。

那为什么说“这个学校符合我的教育理念”这种标准不太靠谱呢?

教育理念是一个很虚的东西,我从小学到高中,每一个学校都是全市最强,进去之后你会发现,你这个人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怎么样,跟你分到的这个班的具体的每个老师怎么样,关系是最紧密的。

我对自己的初中一直是很爱的,可我一点都不爱我那个班主任,可以说是我初中最大的阴影,后来同学聚会大家都赞同这一点。我们班的班主任和隔壁几个班老师的想法和作为,差距是很明显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后来我上了高中,我们班就成了别人口中的“隔壁班”,遇到了在我们全省一说名字圈内都知道的好老师。即使在那么那么有名的高中里,老师与老师的做法、理念也是差距很清晰的。

实在的,从“符合你的教育理念”这一点选择,风险也是很大的,分班这事儿,基本靠命。


从上述两点来讲,我就觉得对学区房的赋值和期待应该适当低一些。毕竟你看学区房是在赌各种因素汇集起来的“未来”,而“未来”很难说。

即使错过了学区房,还可以努力赚钱,送孩子上好的私立;在生活压力上,对孩子和父母都相对缓和一点。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9)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
0.61715984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