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与否不重要,适合自己的平台是年轻人最应该考虑的
如题,这是我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一年半、结婚一个多月以后的感受。
一、他乡是大城市,因此才有吸引力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标题记不清,大意是年轻人应该选择大城市。我很赞同里面的观点。
小城市里闭塞的环境、散漫的生活节奏、窄小的人际圈这些因素,会令你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接受比生活在大城市里多得多的人的关注和评判,众口烁金会把一个个踌躇满志的灵魂拉到地平线上。
工作、相亲、结婚、生子这些事情放到价值多元、包容性强的大城市,不是只有一条进路和时间表的,但是,如果你身处小城,那么,似乎找一个机关单位或者是银行的工作、相三四个亲、25岁前结婚、26岁怀孕、27岁生小孩就似乎是不能改变的定式,哪一环不按照这个节点走,你就要被说三道四,受尽猜疑。
人是善于妥协和适应的动物,各种力量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把你压缩到一个中心时,会无力反抗,被迫就范,然后为了捍卫自尊心,还会告诉自己:多数人选择的生活,其实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二、家乡的空气会湮死我
两年前毕业的时候,老公说我应该生活在大城市。
那时候我以为是他为了挽留我而随口说说,但是今年当我看到才华横溢的表妹在出去读书和在家就业之间摇摆时,我对老公的看法有了切身的体会。
最终,表妹留在了小城工作。我仿佛看到妹妹敏感的文字才华将要被小城的市侩毁灭殆尽,她的灵气会被埋葬,她再也不能在阳关温暖的午后在喧闹为背景的都市里泡在咖啡馆敲着键盘写她的小说,再也不能从容欣赏人类文明造就的城市夜晚的辉煌,再也不能跟志趣相投的作者团聚会、聊新锐写法、吐槽老派桥段,她将终日面对别人的提问”工资多少钱一个月“”有没有谈对象“```````
三、他乡的馈赠
说回我自己,我所在的律所能够给我提供的锻炼平台是在家乡小城永远办不到的。
跟着这个律所,我接受过省国资委的委托、对于省内数一数二的国企知道他们的决策机制,这让我对公司法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担任了国企的法律顾问,看到国企令纳税人切齿的同时也确实有过人之处,这让我提醒自己要更理性看待社会现象、不要失之偏颇被公众意见左右;制作了n多投标文件、参加了数次比选,对四大行之一的某行的遴选机制、报酬架构、投标时的话术有了明确理解;跟法律博士、法学副教授、公司法兼医药法领域专家共事,让我领略了牛人代理案件时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的推理思路;律所自身在这一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升级,一个月之内便名噪律师圈,众多法律界资源主动聚集在这里,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
这些,都是我在家乡一个苏北小城不可能经历的职业生涯。
四、在他乡也可以孝顺家乡的父母
今年结婚以前,我一直愧疚于父母,觉得自己的选择对他们而言是种背叛和抛弃。虽然我一直都想着要拼命工作,让他们安享晚年,但面对他们的不如意,如果我不能陪伴在身边,还是难免觉得自己像个逃兵。
但是,结婚的那几天,父母来到这里彻底解脱了我。
那几天,我陪他们爬山、带他们吃美食、陪他们游览名胜古迹、让他们住在我的新家,我看到他们非常享受,对我现在的工作情况、生活环境和条件非常满意,回到家还对这次的行程念念不忘。
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他们接受了我的选择,也接受我的给予,这是我的莫大动力。我要拼命工作,用积累的金钱和未来可以期许的时间弥补我的愧疚,尽我的孝道,只要他们愿意,我还有什么不希望给的呢?
现在的我常常给他们买一些小家电,他们乐得这些小东西来方便生活。更常给妈妈买一些护肤品、化妆品,让她美美的,更让她的朋友同事明白虽然小棉袄不在身边却总是能收到她的孝心。
生活中永远都有遗憾,各式各样的遗憾,不可能臻于完美。
我选择在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时,尽量去减少遗憾。
在他乡更接近于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