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舍离想到的……
最近两年“断舍离”的概念甚是风靡,从乔布斯的极简主义到日本的众多整理收纳之术,似乎每个人都开始向往返璞归真的简单生活。
我曾经煞有介事地浏览了《断舍离》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实践。那种清除冗余之后的轻松和清爽感确实让人舒畅。“断舍离”本身强调的不仅是清减外物,它本质上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清减外物来不断地反思自己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了解自己,反观自己。诚然,“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我们自己。
“断舍离”是一门生活的哲学与艺术,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善,更多的是心智模式的改变,它的盛行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幸运。
与此同时,我不禁在想:它为什么会如此盛行?
在考究“成功”的时候,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引用一句“天时地利人和”。光从“天时”这一层面上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若然纸上。如果早在30年前, 甚至是10多年前,它在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是不会有适合生长,或者说适合如此迅猛生长的土壤的。“断舍离”的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我们现代人生活物资的丰富,甚至是泛滥。而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在那些连垃圾都不会多的年代,我们是无从谈起“断舍离”的。所以,需要“断舍离”本身从这种角度上看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至少说明了我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得到满足的,是有盈余的。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马斯洛说“只要底层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所以,在如今物质条件殷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生活的质量,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有时候我会认为:不是说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特别的空虚,而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对精神层面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讲究罢了。
而“断舍离”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物与我的关系”,山下英子小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教导我们该如何去衡量一件物品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她的讲述偏重在实用性上。但我在想,人和物之间,除了单纯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之外,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关联?譬如,情感——它们不一定很实用,却因为一些特殊的事件,一些岁月的陪伴,而对我们而言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一个脚注。这些物品都会让我们难以割舍,甚至不会割舍。都说物以稀为贵,然而当我们拥有一件物品变得越来越容易,当我们获得一件物品的替代品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拥有得越多,我们花在同一个物品上的时间就会变得越少,自然而然和物品之间的感情也会变得越淡薄,这些物品对我们而言也越来越难以称得上珍贵了。我记得在父辈们的那个年代,他们身上穿的毛衣基本都是出自母亲或者家里的姐妹之手,一些稍为体面的衣服更是只有逢年过节或者重大庆典的时候才舍得拿出来穿,而每一件衣服都会在他们身上穿好多好多年,陪伴他们一起经历很长的岁月,很多的故事。以至于你会发现某个中老年人虽然经济宽裕,但他依然会穿着那件旧到看起来都已经有点发硬的毛衣,可能你会以为这是节省,但也很可能这是一种怀念或纪念。他和他的毛衣之间因为有了故事,因为有了岁月的温存,因而有了不一样的关系。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小王子》中狐狸说的关于驯养的话语,也想起了那一句“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伤感。当我在感慨如今物品太多太丰富,让我们与之难以产生情感,甚至最后不得不借助“断舍离”的概念将其当成垃圾清理出门的时候,我心中突然浮现了一个很可怕的念头——人与物之间是这样,那么,人与人之间呢?在交通越来越发达,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联系都变得越来越容易和频繁,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就如我们所预想的那样,越来越紧密了呢?关于这点,或者我们可以从如今大行其道的关于“孤独”的文章中找到一丝端倪。有时候,便捷意味着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也意味着没有太多的成本,包括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我们越来越容易拥有越来越庞大的人际关系。当有一天,这纷繁的人际关系变得如泛滥的物品般充斥着你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也会像断舍离物品般去断舍离你的人际关系呢?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和做法了。只是,想到人也和物品一样被我们当成垃圾般处理,心,难免悲从中来……
灵感就是稍纵即逝~
写得非常好,特别是最后对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赞!很喜欢“断舍离”的观念,但从没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断舍离”。看了楼主的文章,豁然开朗。一些朋友疏远,离去,变得不再联系,然后结交新的朋友,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断舍离”
恩。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