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那些事儿》读后感
印象中的 “台湾” ,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言论自由;与日本亲近,很多台湾人都会讲几句日语;台湾商人很多,许多操着台湾腔的商人,看上去矮短搓,但是眼神里总是透出智慧的光芒,许多在大陆的台商发展都不错,被国人奉为上宾;台湾商人貌似和闽南一带人同属一宗,语言相近,他们也看上去异常花心,据说广东某地还有二奶村,都是他们的佳人(不知是否属实)……
龙应台为了了解她母亲口中的祖国家乡,不远万里,带着儿子来到大陆体验生活,还去香港教书。对于两地的差异以及那段深沉的历史,她在大江大海1949那本书里写了许多。她母亲因为战乱,和儿子分离(龙应台的哥哥),只身在台湾闯荡,后来龙应台的父亲(国名党军官)也撤离到了台湾,之后就有了龙应台。虽然在台湾一家人经历了困苦的岁月,但是龙应台终究还是成才了。而一母所出的哥哥在大陆体制下生存,因为没有接受过教育,沦为社会底层人员,两个人的人生轨迹,让人不免唏嘘,也会感叹台湾经济发达教育良好吧?
事实上,台湾真的就是那个繁荣富裕发达自由的地区吗?《我们台湾这些年2》这本书
从一个普通岛民的视角,告诉我们台湾这几年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在台湾,国民党和蒋氏家族有着特殊地位;那些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军官们,或许生活无扵,但与台湾本省人相比,经济状况并不优良;普通士兵被要求50岁退役前不得成婚,政策修改后,他们成为了失业失家无处容身的流浪人士,生存堪忧,甚至一度都没有身份证,不被台湾社会所认可。有了身份的老士兵,被当地成为老荣民,意味为台湾做出了贡献的人。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并没有任何改观,只能依靠退役抚恤金和最底层的工作来维持生活,有很多老荣民一辈子流离失所,经常发生上吊自杀的惨案。说起来,台湾社会的民族问题也是一本血泪史,斑斑驳驳,让人不忍卒读。
关于台湾的印象,有很多是源自于台湾电视剧,还有一些是道听途说的传闻,如今有了港澳直通车,但终究不是最直观的一手资料。《我们台湾这些年2》这本书倒是给了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多内幕让人不敢相信。应该说我是带着新奇和悲伤看完了这本书的,每当看到台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会为他们的勤劳和坚持所感动;看到老荣民自杀的时候,会忍不住为这一时代的人哭泣;看到老兵终于回到大陆探亲,见到了物是人非的故乡,内心苍凉……
姑父就是蒋氏后人,据说还和蒋介石是同宗,他的亲戚有好多都是蒋介石的远亲,曾跟随其到了台湾发展,而今也没有几个活着了。刚开放大陆探亲的时候,姑父的亲戚从台湾归来,总是带着许多金钱和物品,当时刚改革开放,家乡还是很穷,每每这个时候,族人总是很羡慕,有个台湾的远亲。印象中,他们就是这么有钱又大方的。直到看完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他们为了弥补家人的亏欠,将家底都拿了出来,装出一副衣锦还乡的姿态,事实上他们是紧衣缩食过日子啊。而两岸不同心理不同表现也给对方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年,原来大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不管是对谁都是如此不易。历史总是在轻描淡写间抹杀了饱含生命力的真实故事,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总有那么一些内幕存在,试着去理解和了解他们,或许我们的价值观会更加开阔吧。
一直都想去台湾看看
我也想去
百闻不如一见,去看看吧
大陆带过去的人在台湾有个很独特的文化,叫眷村,暗恋桃花源就是和眷村文化有关的。
我们台湾这些年和大江大海我也看了,那些动荡的年代,哪里生活都不易,愿意让人看的都是光鲜的一面,其实光鲜下面才是叫人唏嘘的部分。
蒋式后人还有本书叫悬崖边的贵族,蒋氏家族也在逐渐淡出政坛,蒋经国之时,就逐渐没落了。
哈哈 是吧 我反正看到过好多次了 眷村文化在台湾还是很重要的 经常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