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方法之一:赞美孩子!
最近有几个网友建议我写一篇教育孩子方面的文,我校工会也让写科学育儿方面的文,我本人觉得我儿子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现在虽然很孝顺但在工作上并没有做出突出的成绩所以还不能说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很成功的所以一直不愿意写,校工会让交的文我写的是关于母亲方面的。但既然有网友多次建议我又最近在研究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有感而发就写一篇我的体会吧。。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赞美孩子.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也一样,有时孩子的自尊心比大人的还要重,如果家长能够加以因势利导,这样教育孩子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年轻就做了家长,那时候自已都还是孩子呢,更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了,加之生了孩子以后工作要管,家务里又增加了照顾教育孩子,而我前夫当时是个才刚出校门留校的老师,岁数近三十了才刚刚工作,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根本不能帮我做家务和照顾孩子,我的负担一下子就重了起来,工作之余想休闲娱乐一下又因为孩子经常生病没时间,家务也是总做不完,我就很容易发脾气,对孩子的管理就成了粗放型的,只要他不出事我就懒得管更没有空闲和他交流沟通了,而如果孩子犯了错我就一通数落,尤其是当着外人面不顾孩子的自尊数落孩子的不良习惯和曾做错了的事(当然他父亲也一样,工作压力一重也爱数落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我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别的孩子玩耍,结果是孩子的成绩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得了轻度抑郁症。
当有一次老师把我叫到学校谈了一次话后我才意识到教育孩子的严重性了,于是我马上订阅了心理医生和心理学杂志,又跑到校图书馆去借心理学方面的书来看,通过学习我慢慢体会到了教育孩子不是个轻松的事情,如果教育不好孩子将来会给社会和自已的家庭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从此我就开始把杂志上所说的有些方法在孩子身上尝试。
有一次学校期中考试出题很难,大家都没考好,而我儿子确考得比往常好(我估计是难题大家都不会做,而容易的题我儿子没做错,而成绩好的学生注意力都在难题上了,容易做的题没功夫检查,所以我儿子才会比往常考的名次高些),我参加完家长座谈会后狠狠地夸了他一次,夸得他都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但从此以后他有了点自信心,学习也比往常用功了一些,也主动了一些,而我不失实机地加以夸赞。
在他上初三以后我和他父亲离婚了,因为他父亲总也改不了教训孩子和数落我的习惯,我跟他沟通也无效,他父亲在家里就是一个差评师,我和我孩子做任何事情他都能从中挑出毛病来对我们进行批评,这样我就经常跟他吵架,而我儿子就被他批得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生活越受不到幸福而我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吵架声中越来越沉默最后发展成了轻度抑郁症,为了使我和我儿子脱离这个不良的家庭环境我决然地离了婚。
我离婚以后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从我院大学生中给他请了一个学生家教,专门辅导他的化学(我孩子化学成绩很差),并且我也让那个学生每次辅导完后都跟我儿子聊会儿天,给他讲大学里的有趣生活和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让那个学生找机会夸我儿子,而那个学生聊天的时间我都给他算费用(我当时是按小时付费,每次二小时辅导但要求他最少跟我儿子聊半小时),通过这种方法,我儿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到中考时居然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天津市一百中)。
他上了高中以后学习负担重了,压力也越来越大,周围的孩子基础都比他强,所以他考试的名次总是忽高忽低的,弄得他自已很没有了自信,而我确一直采取赞美他的方法,考试砸了我会给他找理由,例如他生病了才没考好,或者题太容易了他又粗心才没考好,只要下次细心些就能考好等等,如果他考好了我就夸他有实力,脑子聪明,只要用功些名次还会高的。他的高中就在我的赞美中读过来的,最后高考天津出题非常难,他又考砸了,出了考场时我看他的脸色惨白,我用手拉住了他的手带着他往包车处走时安慰他别的学生比他考得还差,他问我:“你怎么知道?”,我当时说了慌话:“刚才比你前面出来的考生有几个都哭了”,他听了我说的慌话后脸色才好转了些,等到车上后我的侄子到一脸的平静,我问他题很难你会做吗?我侄子回答:“反正不会做,我也就没看那些难题,我把前面容易的题检查了二遍”,就是因为我侄子的心态好,这次高考他居然考上了本科录取分数线,而在平时他的分数读高职都有些悬。
在高考结束后估分阶段我儿子估的分数比实际分数少了二十多分,而我侄子估的分数比实际分数多了二十多分,最后我侄子的考试分数正卡在了天津市二本录取分数线上(我记得05年天津市二本录取分数线是408分,而我侄子正好考了408分),我嫂子高兴地说他儿子运气好,其实我认为我侄子的良好心态主要得益于我母亲在带他的过程中总是不失时机地赞美我侄子,所以我侄子从小心态就很好非常有自信心。
从我孩子的变化中我体会到了赞美对孩子很重要,适当地赞美孩子可以给孩子增强自信心,使孩子变得更懂事更听话,并且跟家长更贴心。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发现,其实是心理学原理的折射。但也要注意不要乱夸孩子,明明孩子做错了的事也夸他,例如孩子在学校里打人了,你不教育他要讲道理绝不能打人,还马上夸他:儿子,你真有本事等等,这样只能助长了孩子的歪风邪气,等他大了他会连家长都敢打。
自我儿子09年参加工作以后我仍然是采取这样赞美的办法教育鼓励他,当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会给我打电话诉苦,我就会给他讲每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不要怕吃苦怕困难,工作十年内不要考虑和计较工作得失,只需要埋头苦干,动脑灵活地干,要做到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每接到一个工作以后要先动脑筋分析这个活的困难度,该从哪方面入手才能更有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接到工作以后别计较分内分外的工作,只要是领导哪怕是同事交的工作你也要努力去完成,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多给自己积累知识和经验。年轻时你吃的苦越多你以后成长的路就会越顺,谁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困难了要想着如何解决困难而不是想着抱怨,抱怨能解决困难吗?如果抱怨不能解决困难那么还不如把抱怨的时间花在想办法解决困难上。
在我的教育鼓励下我儿子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比如在他工作六年中他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年2月他们小二口陪我们夫妻二个一起去新加坡旅游中,对外交流都是他用英语来完成的,虽然我儿媳妇就是学的英语专业,但她为了锻炼我儿子的口语能力自己都不亲自去办,所有需要咨询的问题和办理交通卡及宾馆入住等方面都让我儿子去办,这样可以锻炼他的实际英语口语能力。他的写作能力也越来越强,他至今写的单位的宣传报道已经登在了国家级刊物上六篇了,登在他们单位发行的报刊上已经有一百多篇了,并且他在这六年中得到了很多荣誉,例如:2013-201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度本单位“五四’青年岗位能手;2014年度本单位先进个人;2014年度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皮格玛利翁效应,科学地解释了“赞赏可以给人动力”,另外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个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就像是一束温暖的光束,给一颗种子发芽的机会。为了不辜负这束光,种子努力露出小芽,健康快速成长,开花结果。我们多给别人一些光,世界会和先前不一样。
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教育意义
上一讲提到“特里法则”,即“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对方,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然而,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只能于无形中发挥效应。那么,我们怎样运用这个无形的力量呢?这股无形的力量又是什么呢?还是先看一个神话故事:
有一个国王,也是一个著名的雕刻家,他就是皮格马利翁。一天,他成功地完成了一桩作品,作品是一个美女的形象。这桩作品,他非常喜欢,越看越喜欢,每天都以深情的目光欣赏不已。不料看着看着,这个雕塑品竟然活了。
显然,雕塑作品是不可能“成活”的。然而,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少“优秀作品”,在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深情欣赏”中成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做了一个实验:
这两位著名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去听了一天的课程,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仔细”地观察。然后告诉相关教师,其中有八个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在这八个学生中,多数是教师以往认为的非常一般的学生,甚至有些是差生。学校的教师听了著名心理学家的话,尽管十分的惊诧,当然也自然信以为真。心理学家离开学校时,特别嘱咐教师们,不要把这个秘密告诉学生,特别是被圈点的八个学生。8个月后,这八个学生,不管是差生还是一般的学生,成绩进步都非常显著。老师们对著名心理学家的眼光赞叹不已。
此时心理学家回到该校,看到这样一个实验结果,也十分幸喜!然而这个幸喜对于教师们来说却是惊喜:心理学家所圈点的八个学生,实际上是拿着花名册随意钦点的。
雕塑作品,在雕塑家的深情欣赏中成活;而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作品,也在教师满怀期待的激励中成活。我们把后者所呈现的真实心理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做“期待效应”。
在我国,“欣赏教育”一度盛行,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欣赏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是因为它建立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皮格马利翁效应”。把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验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于教育领域,并取名为“欣赏教育”是非常恰当的。只有对学生内心深处所潜藏的“优秀作品”充满“深情的欣赏”,才能得以成活。
很可惜,当“欣赏教育”的“神话”充满神州大地时,其中最具“神奇”之处被忽视了,从而逐渐演变成了“虚伪”的“夸奖教育”——显然是一幅次品,教育者还夸他是精品。这种颠倒是非的夸奖,自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欣赏”;没有了深情的欣赏,别说雕塑品不能成活,而且它还不如一块普通石头,因为它失去了普通石头的纯真、自然和质朴。
虚伪的“夸奖教育”,摧毁了神奇的“欣赏教育”。这自然与中国人的“急功近利”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我们自然会忽视最为“神奇”的细节——对潜藏着的“优秀作品”充满深情地“欣赏”。
现在可以回答本讲提出的问题了,对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优秀作品”充满深情地欣赏,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承认每一个人都有潜藏着的“优秀作品”,而且对此“充满期待”和“深情欣赏”,这股无形的力量才能真实的显现。
每个人都有潜藏着的“优秀作品”,而且最为神奇的部分要数对自我缺陷的“无形补偿”。“缺陷”是不能“赞美”的,而战胜缺陷的“补偿力量”值得“深情欣赏”。下一讲谈谈有关“补偿”的心理学效益——“跨栏定律”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