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读后感
前面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本想着接着读长篇小说《小团圆》的,可是时间不允许,马上就要高考了,复习的任务重,加上班主任又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所以便放弃了长篇小说的念头,改看短篇小说集《倾城之恋》,零零散散的看了一些,看到了《金锁记》,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小说的篇幅并不长,但是带给我的震撼却不小!
初高中读书时期我不怎么看张爱玲,觉得她的文字太过严肃古板,缺乏生趣,那个时候仍停留在伤春悲秋的年纪,更多的喜欢古典诗词,比如纳兰,比如易安,喜欢自己品味里面的韵味,而到了大学时期,由于学的是思政专业,兴趣点集中在了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上,读的更多的是尼采或者叔本华等哲学类的著作,当然也有一段时间迷恋过推理小说,后来推理小说看的多了以后,就发现自己也会破案了,往往没有读完书,就已经知道谁是凶手了,便兴趣大减。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想法都是错的,张爱玲民国第一才女之名不是浪得虚名的,她的小说,她的文章自有她的好处。当然这也验证了时代在变,人亦在变,想法自然也在变,也许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永远热爱生活的心!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的是曹七巧的一生,这个可怜可恨的女人,断送了自己的一生不说,也断送了儿女的一生,已然是把自己曾今承受过的苦难加诸于儿女身上。她是卖油坊的女儿,家里为了钱,把她嫁给了生来得了痨病的曹家二少爷,在那个年代,大家庭的院落里处处皆是是非,她没有男人可以依靠,因而一日比一日变得强悍,不强悍的话也许根本无法在这个曹家大院生存,曹家虽是没落的封建大家族,又碰上了战争时期,可是封建大院里该有的毛病这个家庭一个都不少。七巧嫁到曹家本来是作姨奶奶的,可是由于二爷病着,老太太也不打算再给二爷另娶,二爷房里也缺个主事的媳妇,这才把她扶了正。因而在这大院里,她受欺负,分房子时分的是最差的那间,她被人看不起,不消说大院里的主子们,就连伺候的奴才也瞧不起她,三奶奶新婚的时候,陪嫁丫头凤萧和小双的对话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尤其是当凤萧问小双是不是陪嫁丫头时,小双冷笑道:“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跟前的人,由于二少爷病着伺候的人多才被拨了过来。”这口气分明是狗眼看人低,一个丫鬟尚且是这个态度其他人可想而知了。果不其然,新进门的兰仙对她是爱理不理的,让她自讨没趣。二小姐云泽,大奶奶岱珍更是不用说了。
正因如此,她开始变得乖张,变得戾气,开始吸食鸦片,其实想想这个女人也是可怜,青春年少的时期守着一个死人一样的丈夫,从没有得到过关怀,没有得到过安慰,这个原本善良天真的农家姑娘与丈夫没有爱情、也没有寄托、更没有自己,她有的只是大院里的你争我抢,她要时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战斗,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人常说矫枉过正,她一心想着黄金,想着利益,最后这黄金这利益,却是成了困住她一生的枷锁,题目《金锁记》应该就是由此而来吧!
七巧的一生都是悲剧,一开始是别人造成她的悲剧,而到了后来就是她造成了别人的悲剧了!熬了多年以后,终于为丈夫戴了孝,婆婆也过世了,分了大宅院的家产,她成了一家之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她的心智却是变了,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惦记她的钱,她的哥哥嫂嫂是,来一趟姜家大院拿走了她多少的财务;三少爷姜季泽是,我想说她和季泽之间是有爱情的吧,只是着爱情敌不过利益的算计,所以当她把酸梅汤弄到季泽身上时,她知道自己是在犯蠢啊!甚至到了后来长安和表哥的春熹的爱情也葬送在了七巧的金钱至上爱情观了,她对长白说,天下的男人哪有好东西,个个都在惦记你的钱,甚至对春熹坡口大骂,骂他和父母一样只看着自己的钱,是个小王八蛋,最后春熹愤然离去!长安的爱情就此梦碎,以至于拖到三十了还未出嫁,当然现在三十未出嫁太正常了,可是在那个年代却是不行的,后来堂妹看不下去了,给长安介绍了个留学回来的童先生,两人情意相投,连婚都订了,可是七巧的毛病又犯了,她去打听童世舫,说什么留学回来的这么一大把年纪没结婚能有什么好人,然后把他约到家里,告诉他长安在吸食鸦片,自己家里供的起,你是否供的起,想想本来长安已经开始戒烟准备为人妇了,可是七巧却引诱她继续吸食,哪个男人愿意娶个鸦片鬼回去呢?自然而然,第二段爱情没有了。于是长安又回到了单身的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姑娘。
这些都还不算,七巧名目张胆的干涉长白和媳妇芝寿的生活,她自己不幸福,因而也见不得别人幸福,她怂恿长白逛窑子,把芝寿气的不像样,后来长白不想逛窑子了,她就拖着长白不让回房间,三更半夜在她房里点烟,也鼓励长白吸食,久而久之芝寿抑郁,无奈,她也是家里的小姐啊,却到了这里受这种虐待,七巧甚至趁着打麻将的名儿当着芝寿母亲的面讲着长白和芝寿的夫妻生活,羞的芝寿母亲不敢看芝寿。为了离间夫妻两的关系,七巧为长白娶了小妾绢儿,后来芝寿一病不起直至死亡,绢儿倒是生下了儿子扶了正,成了少奶奶,可是没有一年的功夫就吞生鸦片死了。。。。。。
儿子女儿折腾完了,七巧也累了,也老了。回顾她的一生不知道她是否有过悔意,是否有过歉意,对待长安,对待长白,尤其是对待芝寿。或许她也是身不由己,时代如此,现实如此,人性如此,当年不喜欢读张爱玲是因为读不出里面的深意,读不出里面的味道,更了解不到时代对于人性的考验!正如那首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进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确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