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风荷举》开卷勤读、掩卷悲喜——2016年读书笔记01
很久没有好好阅读,差不多忘记了阅读带给我内心的这一份柔情,就像是个久居在海边却鲜少看海的孩子忽然某日重拾到贝壳的喜悦。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这本《一一风荷举》是她亲自从半个世纪以来所出版的十六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如此清秀隽永的笔锋,淡浓遥相呼应得如此和谐,就如她的书名,似一朵新盛的荷,立于浑浊的世间。
读完此本,从一开始看得略不耐烦到最后的意犹未尽,这是一本能让人看得静下心来的散文集。
作者写景,角度不同,比如描写秋天,躲过了悲凉秋风秋雨,跃入我眼帘的是一串金属性的、有着欢乐叮当的乐曲。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大多飘浮的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树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作者幼年迁移至台湾,她的文字里透露着一股浅浅的乡愁,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在大陆中学的教科书里感受不到的情愫。我们要铭记历史,要客观看待历史,才能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
——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想着海水所来的方向,想着上海某一个不知名的滩头,我便有一种嚎哭的冲动。而哪里是我们可以恸哭的秦廷?哪里是申包胥可以流七日泪水的地方?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而一个中国人站在中国海的沙滩上遥望中国,这是一个怎么咸涩的下午!
作者回忆杜公的文,在结尾时十分感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并不都是浓烈或者冷漠,平淡如水细细回忆都在内心深处,跟着生活一起,从未曾忘记过!
——真的,人和人之间有时候可以淡得十年不见,十年既见却又可以淡得相对无一语,即使相对应答又可以淡得没有一件可以称之为事情的事情,奇怪的是淡到如此无干无涉,却又可以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
作者写生命的出生竟可以如此文艺,美妙不可言说。
——我其实是在说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过程,那是生命最初的故事,是一切音乐的序曲部分,是美酒未饮前的激潋和期待,是饱墨的画笔要横走纵跃前的蓄势。
作者娓娓道来,读书不要只懂得“开卷有益”,等车的时候,排队等吃饭的时候,都一卷在握,深怕浪费一点时间,更重要的是“掩卷有功”,可曾体会到李白“片言苟会意,掩卷忽而笑”的心境?那种“书中多感遇,掩卷辄长吁”的妙处与“合卷泪沾襟”的酣畅又有几人能懂?
——但我要强调的是,那些开卷读书却不曾掩卷叹息的人其实还不会跨入文学的门槛。那些接触过客观资料,主观方面却不曾五内惊动的,仍然只算文学的门外汉。
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并记录的眼,午夜去后廊收衣,偶然间看到这种娟娟竹影投向大壁的景致,忽然充满感谢。
——想我半生的好事好像都是如此发生的:东邻种了一丛竹,西邻造了一堵壁,我却是站在中间的运气特别好的那位,我看见了西园修竹投向东家壁面的奇景。
战火把同一个民族的人分隔在了海峡的两岸,那些具体到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已经被时间慢慢抹平。韩寒去了台湾,庆幸“大陆失去的,他们都留下了”。他感谢“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纵然他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诟病。”真是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