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陈读书03:<<伊豆的舞女>>
故事从"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开始,那年"我"二十岁,是高等学校的学生,独自旅行到伊豆来,在汤岛温泉时,见到了流浪艺人中的舞女薰子,因对舞女有了好感,遂与流浪艺人一起旅行.短短相处几天,而后"我因旅费已经用光了",在下田与舞女离别.
故事很短,几乎没有情节,"我"与舞女的互动也只有那么短短几段,字里行间的暧昧,朦胧的感情在文字中蔓延,川端康成的文字极具画面感,读他的文字时会感觉有一幅幅的图画,幻灯片式的接连出现在脑海中.
因舞女的打扮成熟,"我"以为她是十七岁左右的年龄,因着茶馆中老婆子的话,我有了一丝空想,后来因妈妈的一句话,空想被打碎.
"我"一人坐在房间里,闭上眼睛侧耳倾听,远方的鼓声,三弦的声音,热闹的欢笑声,想象着舞女在宴席上的样子.
第二天,在浴场,无意中看到裸体的舞女,雪白的身子,像小桐树一般,哦,她还是个孩子,那么幼稚的孩子."我"这时才知道猜错了她的年龄,心中一下舒畅开来.
晚上与行商下围棋时,因着舞女来到"我"所在的旅馆,"我"心神恍惚,输了本快要赢的棋.
"我"给舞女读书时,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肩头,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似乎是她听人家读书的习气.
爬山时,舞女紧紧地跟着"我"跑,她走在后面,离"我"一两米远,既不想缩短这距离,也不想再落后."我"回过头去和她讲话,她好像吃惊的样子,停住脚步微笑着答话.
"我"曾打算向舞女讨取插在她前发上的那把梳子,不想梳子被舞女用来梳小狗的长毛.
舞女偷偷地,悄悄地,同我说"带我去看电影啊",却因为妈妈不让她去而作罢,"我"独自去看电影.
夜间,在旅馆,"我"胳膊肘拄在窗槛上,好久好久眺望着这座夜间的城市,城市黑洞洞的.我觉得从远方不断微微地传来了鼓声,眼泪毫无理由地扑簌簌落下来.
最后一日,舞女来到船码头送"我","我"搭讪着说了好多话,可是舞女往下望着运河入海的地方,一言不发.只是我每句话还没有说完,她就连连用力点头.
舢板摇晃得很厉害,舞女还是紧闭双唇向一边凝视着,我抓住绳梯回过头来,想说一声再见,可是也没有说出口,只是又一次点了点头...离开很远之后,才看见舞女开始挥动白色的东西.
"我"枕着书包躺下,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了时间的感觉,泪水扑簌簌地滴在书包上,连脸颊都觉得凉了.
不是第一次读川端康成的文字,可是这一次才算读懂.也许以前读时还太小,那时才高一,没有这种心境,还不能体会这种淡淡的哀伤.这次读来,想到虽然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少男少女间的感情是一样的,这种情窦初开的感情,这种还来不及说我喜欢你,就已经结束了的感觉.到了我现在的年纪,会觉得这种感情分外美好,也许什么都没有发生,也许没有结果,只是因为它是真诚的,含蓄的,就很美好.
全文弥漫着暧昧的氛围,20岁的男孩对于爱情已经初识,而小桐树般的舞女才刚刚"情窦开了",她是懵懵懂懂的.读到"我"准备离开时,有猝不及防的感觉,仿若有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发生,就已经结束了.豆瓣上有段书评提到"文中提到的旅途上死去的婴儿,那孩子生来像水一样透明,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可是还活了一个星期.--这就像在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连发生都没有发生,就结束了",是的,连发生都没有发生,唯一想去的看电影都没有去成.
文中偶尔会出现描写景致的语句:从密的杉树林,原始森林和深邃幽谷的秋色,山麓上汤野的茅草屋顶,海上的朝日照耀着山腰,还有那些描写街道,人的举止的词句,向我昭示着这就是1920年代的日本,那是日本的大正时代,大正前期是明治维新后的盛世,民主自由气息浓厚,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时代的市井风情是值得一看的,比如唐朝时的开元盛世.宫崎骏的<<起风了>>时代背景就是那个年代,阅读时会不自觉地代入动画片里的人土风情.
川端康成两岁丧父,三岁丧母,十岁时姐姐因病去世,十五岁时祖父辞世,遂成孤儿.十九岁时初次去伊豆旅行,邂逅流浪艺人.二十七岁发表<<伊豆的舞女>>,晚年用煤气自杀身亡.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他的经历时,只觉得,这种经历才能写出这种文字.仅看中译本就能让我共情,猜测日文原本写得该有多好.
庆幸自己选择了再一次读这篇文,才能发现它的美好.
转移到六月笔记话题下了
我又见市面了 很不错的分享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