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我们应该把人生当做第一天做事,最后一天做人
很早之前就听过李欣频和她的书,却一直没有静下来去读一读。《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是李欣频在学校任教期间,整理自己上课前的讲课大纲,在他校演讲的演讲稿,还有一些是看学生们的上课以及课后笔记勾起的回忆整理出来的一本七万字的书。
看到书名以及根据李欣频的头衔,大概会认为这是一本有关如何培养创意方面的书籍。而就如李欣频在引言里说道的,我个人觉得创意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它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
而另一个给这本书写推荐序的作者说,创意的技巧就是人生积累的技巧。这种技巧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张碟......从广度和深度上体悟和感受生活。而读书和看碟的过程,既是间接接触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别人对生活表达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作者教受大家十四堂关于创意的技巧,不如是以她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教会我们的一些有价值的人生课程。
【第一课,活下去】
人生的首要课题,并不是要选择何种人生,如何让生命过得更丰富有趣。作者提到的第一课就是最基础的一课,先要活下来,再谈如何生活。
也许我们会觉得汶川大地震,911事件,SARS病毒离我们很远。但是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怎样防被骗,如何在飞机失事,绑架里自救,如何在控制一匹发疯的骆驼或者野马,如何在高速坠落的电梯里自救,如何尾随刚偷完你东西的小偷,如何在沙漠干涸之地找水.....
以前看过柴静的《看见》这本书里面有一章写SARS病毒报道的一章,就是在北京整个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以及患者都给隔离开来了,因为医疗设备补给不够充足,医护人员很多都只有薄薄一层口罩用来隔离病毒,病情严重到无法控制的时候,医护人员和患者都牺牲和死掉了,整片整片区域都是如阴霾一般的死寂和荒凉着。
当时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整个人都有那种对生命的无助感和后怕。有时候我们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远,而意外却总是无法预知的。
而说到更小的一些意外和灾难那是我们更应该学会面对的。防盗防骗,各种自然和其它灾难都是我们必须学会去对抗和面对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并不像我们所见的那般安全,所以自救和存活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第一课!
【第二课,我是谁?】
我们学会了很多如何存活的技巧和方法后,第二课需要明白的事,我是谁?
知道我是谁,就是知道我的优缺点(长处和短处),知道人生的终极使命,或者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愿意并且觉得很幸福的生活方式。
李欣频老师提到了《偶然与巧合》这部电影。她说道,我们一出生是有很多状况是你无法决定的,例如出身,性别,年龄,肤色,长相,家庭,环境等。在外人看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我们却能在其中享有很大,而且是意料之外的改变力量,让我们的未来有着极大变化的可能。
我觉得那些内心富足幸福的人,都是遵从了他们自己的内心,也是真正明白自己是谁的人。他们很多也外显的,在物质和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的成功和“运气”就在于不受限于那些出生就携带的“标签”。而肯定还有很大部分人,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是谁,他们活在别人给你的“标签”下,活成别人眼中的幸福轨迹和人生。
这样的例子特别的多,例如俞敏洪作为一个农民为了改变命运参加了三次高考,后来在北大任教被开除后又独立创办下了新东方。还有14岁因为穷而辍学的岳云鹏当童工刷碗,到后来遭遇到各种排挤以及跟着郭德纲从零开始学相声,最后终于上了春晚的舞台。如果当初的他们甘于被命运和环境安排而不去发挥自己的长处,那么今天的他们也不会有如此的成绩和收获。
自己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同时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在才华的发掘和后天的培养都有无限的可能。所以我们都可以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三课,绘制生命蓝图】
以前读过一本书里的一个理论,就是那些越早规划自己未来并且越清晰的人,他们未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能性比那些不规划的人更大。
我们可以以十年为一个期限,如果你现在二十岁,你可以设想在你三十岁的时候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你可以详细的写一个愿望清单出来,这些可以有关你的职业,生活状况,经济状况,兴趣等。一天及一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然后画出你想象中的生命蓝图,你可以画出各式各样的兴趣,在其中选择一两项让它成为你的专业能力。
(这个专业能力可以说就是可以保证你衣食无忧的技能。)
【第四课,如何栽培自己】
当你绘制完你的人生蓝图后,接下来就是去想和学习如何培养自己学会各种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一章李欣频老师讲到了自我养成教育的一些方法:
1.书本
2.电影
3.旅行
4.人际
5.环境
作者说,书可以让我们身体不必动,就走出最远的心灵旅行。她提倡一年读365本书,那么一年就与别人有365本书的差距。
我很反感那些宣扬读书无用论以及说读书人是书呆子的人,其实读书有没有用只有读书之人才能受益。
有朋友一年践行李欣频的一年365本书的计划,在一年多的时间读完100多本书且从零基础到出版了自己的一本书。我还看到某网友在自己的笔记里写过自己的故事,因为某段时间脑袋里长了个瘤需要手术,而且时常疼痛难忍。她无意开始买书读书,却不经意在全身心投入到书本世界之后头痛感消失了。
读书是世界上吸收信息最便宜的手段。
电影也是一个让我们很好学习角色扮演和生活的方法。我们每个人可选择的人生和角色都是有限的,而电影却是一个万花筒。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和角色。
关于旅行,用古人的话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行让我们像读书一样,只是一个是精神的旅行,一个是身体上去旅行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关于人际,人类本来就是群居的动物,所以人际和圈子是很重要的。你的能力约等于你最亲近的五个
朋友的平均水平。
环境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
【第五课,了解你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章书中的标题是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我认为其实就是了解你自己,以自己独特之处,展现自己的风格。书中说到天才的共性有,强烈的好奇心,疯狂的决心,笃定自己想做什么,非常专心努力地在自己的志业上付出心血,并且有能力获取各式各样的素养。天才重要的是活力,而不是能力。
我们每个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优势,只是我们尚且做不到天才那般找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和专注力。我们容易走入的误区是,不加思考的抄袭别人的人生和道路,不去发挥自己的长板而去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
【第六课,学会专注一件事】
很多牛逼的人和书籍已经论证过了10000小时的定律。假使每天花4小时在某件事情上(周末除外),大概10年才能达到某领域的顶级水平。所以专注于一件事才能取得成绩和收获。
作者在书本里也提到了《史蒂芬·金谈写作》里的一段话,作者是环境或志向培养出来的,每个人其实都有表达的天分,但后天磨炼仍然很重要;当你发现自己有某方面的才华时,你可能会为此练习到指头流血、眼睛脱窗,还是乐此不疲。当你找到可以付出狂热的兴趣,确认自己独到的风格后,接下来就要抱着无墙壁精神,严酷的自我要求,以及自我训练。
【第七课,拉大自我格局】
这章是写给女性的,教女人在当今社会不要只把关注点放在外貌,脸蛋和身材的过度执着上。不要被自己的性别给制约了,作者说道,无论你是男人女人,就都会有创造力,可以上天下海无所不在。
【第八课,不要与别人竞争】
在这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很容易拿自己去和别人攀比和竞争。其实当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目标的时候,他要去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进度去靠近目标。如果老是拿自己去和旁边的人去比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患得患失感,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心态。
正如作者说的,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挑战敌手,与别人无涉。就像海水上升,就能把地下凹凸起伏的地表覆盖过,一如把自己的实力向上提升,你自己救无视于深海底下那些崎岖不平,因为你的海平面已高,你的帆船就能平顺地航行,不会触礁。
【第九课,从“如何活”到“活的好”】
我有一个好友在毕业的时候说过一段话,她说我们要么不选择某个领域,要么选择一个领域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做到它的最高级别。她不仅说了这种话,而且身体力行的去做了。她利用大学毕业的前三年在建筑师行业考取了一级建造师和增项的证书。她现在还在朝着这个行业的顶尖水平努力,她说她的榜样也是同行业的顶尖人士。
当你目标越来越明确,并且在某个领域拔尖的时候,你才能认识同行业里牛逼闪闪的人物。所谓人脉全是因为你的能力而吸引过来的。
【第十课,在25岁前顺利接班】
作者说,三十岁是关键,三十岁上下若还没有能做出点成绩,以后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可能,在她这个年龄阶段和广告行业三十岁确实是一个坎。而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新新力量越来越多,成功年轻化也越来越明显。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不是说叫我们急躁的以物质的成功为人生的标准,而是要在年轻的时候就尽早确立自己的志向和人生方向,因为人生实在太过短暂,禁不起蹉跎。
【第十一课,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好的老师是启发学生智慧,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知识。知识是刻板的需要转变的东西,而智慧却是灵动的终身的。作者提醒读者,平时学习和阅读要注意知识与智慧的比例,智慧的书不要少于整个月书单的四分之一,不要只对知识偏食。
【第十二课,低谷反弹,高处思危】
我觉得生活中能成事的,都是那些情绪稳定能够驾驭人生各种状况的人。就像作者所说,人生有高有低,知道低谷反弹,高处思危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只需要把能量用在精进自己,而不是拿来批评别人和抱怨生活上。
【第十三课,保持儿童般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就像作者前面的章节所说,我们可以利用五官发现生活中的美。而生活中那些保持童真和想象力的人,他们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娱自乐,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真谛。这也是很多行业里创作需要的灵感和基础。
【第十四课,相信自己能为世界带来生命的惊喜】
我们应该时常保持感恩之心,感谢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并且健康的活着。我们的生命可以有无限可能,我们也拥有无限的喜悦和小确幸。
我喜欢作者所说的,做事时,要把自己当成头一次来到地球般地好奇兴奋,但与人相处时就好像刚好相反:每个人今天遇到的人,都当成最后一次见面般地珍惜,没有来不及说的感谢,没有遗憾的话留待以后。
我们应该把人生当做第一天做事,最后一天做人。
给文章内容点个赞~ 感觉标题可以润色为:“第一天做事,最后一天做人”, 过好这一生的信条之一。 纯属个人意见。谢谢包容。
“第一天做事,最后一天做人”这个标题吗?
学习了!我得去绘制一个蓝图~
正打算看这本书,于是找出你的读书笔记来读。小丸子,我真心觉得你好用功读书,不浮躁,耐心写出一篇有一篇书评,分享一个有一个自己成长路上的感悟。文笔细腻,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