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梦想会尘封但不会遗忘——《麦田里的守望者》
最近时常想起一部电影开头的片段,入目是无所穷尽的碧绿麦田,单薄的少年,沉醉在耳机里的音乐中,白衬衫的衣角随风起伏。阳光穿透过少年细碎的发间,倾斜。光与影的变幻,被导演用一些摄像影片的手法展现的淋漓尽致。角度或者色调的变化都带给人一种迷惘而沉郁的情绪,这无端的情绪就好似少年时期无头无尾的叛逆,生无由消无因。这是我第一次看岩井俊二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时候的感觉,那种感觉像是年少的愤怒找不到发泄口而生出无尽绝望的压抑。
最近时常想起这部电影开头的片段,特别是我在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霍尔顿是一位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中学生,他认为那些充斥着中学生时代的同学、老师、课业都是虚伪的人或事,而他十分厌倦这一切。故事的开始是潘西中学的期末,霍尔顿因为五门功课里面四门功课不及格而再一次面临着被开除的命运。在离假期还有几天的晚上霍尔顿和室友大打出手,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因为不想回家面对父母而选择住在小旅馆里面。在离校离家的着两天两夜里,霍尔顿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穿戴女装的男人、不三不四的女人、出尔反尔的电梯工、坐地起价的妓女、古朴美好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善良天真的妹妹、奇怪莫名的老师。霍尔顿在这声色犬马的纽约都市里多次想到逃离,逃离现实摆脱现状,到西部用自己赚的钱建个小木屋,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是个叛逆、荒唐、颓废、不爱学习、脾气暴躁并且满嘴脏话的青少年,在他不堪的外表下也同样有着一颗脆弱、执拗、善良、温和的内心。
他像极了我们中学时代的那些男同学,那些不爱学习沉溺网络的男同学;那些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与人大打出手的男同学;那些成日满嘴脏话出言不逊的男同学。他也像极了我们中学时代的那些女同学,那些心思繁复喜怒不定的女同学;那些性格多变天马行空的女同学;那些另辟蹊径誓撞南墙的女同学。但正是这样的男同学在看到班上的同学受到欺负之后敢于挺身而出;正是这样的男同学在每次的大扫除里无怨的承担着最重的劳动作业;正是这样的女同学在看到弱者之时流出同情的泪水;正是这样的女同学在失真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丝本真的自我。
霍尔顿像极了我们中学时代的男同学女同学,像极了中学时代的你我他,我们总能在霍尔顿身上找到一丝与我们自己的共同点,那些愤世嫉俗、那些浮想联翩、那些嫉恶如仇、那些对美好善良的向往、那些对自由宁静的追求,那些都是我们曾经真真切切存在过的情绪,我们在读霍尔顿的时候,就像是在看我们自己的年少过往。那些引起的共鸣,衍生的感叹,都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历。我们曾经迫切想要逃离学校,远离老师;我们对于假模假式的
人或事抵触分明;我们时常愤怒于阡陌之中,暴躁于细枝末节。那些细微的观感,极致的触感,在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少年时期,被无限放大,我们“深思熟虑”,我们再三深究,那些年少的微末占据了我们的叛逆期。
故事的最后,回到家的霍尔顿生了一场大病,关于后序,作者并未言明,无人知晓,但却浮想联翩。不管病愈之后的霍尔顿变成了什么样子,在我的印象深处,他就一直是他16岁时的模样,是个叛逆细思不爱学习的“坏”孩子。
故事结束在霍尔顿的十六岁,但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关于成长我们必需有所经历,那些像霍尔顿的男同学女同学他们都长大了,如今是什么模样呢?依旧的一如既往,还是已然同流合污。就像书中所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如果你依旧是十六岁的模样,我会赞叹你是一位勇者;如果你已经适应了社会的光明与黑暗,人性的善与恶,那我会觉得你是一位成熟的人。
成长一直都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我们总是在不断的选择之后走上成长的道路,十六岁的那个霍尔顿,不论你在成长的道路上变成如何模样,你都不会忘记十六岁哪一年的梦想是做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
好美的文字,好深刻的感悟
最近我也在看麦田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