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看精进】2 选择: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写读书笔记,往往比看书费时费脑。读书像是吃大餐,或饕餮或清淡,能量输入毕竟算是被动的享受;写读书笔记,像是把刚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而你还不能照搬照抄,非得加入自己的感悟心得才行,于是又得匆匆整理一番。抛开原书写感受,没看过书的人无法感同身受;照着原书码字,又没了意思。我多半在读书的时候在某处匆匆记下几个字,不中断享受”美食“;读罢一章或一本,马上搭出框架,再看一遍重点章节慢慢填肉,多写写自己和身边的事例,多聊聊读这一段时候的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过几年再来读时,能有知行合一的力量透过几年的沉淀消化落在纸面。
在这本书中,采铜选取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切面,一一设计出它们的精进路径,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只需要非常小的力量,你就可以成为真正的赢家。
采铜对人性的分析很到位,“选择”这个话题再一次切中我的要害。我曾多少回在选择中纠结不已,落子无悔的决断恰恰是大多数人在这个浮躁又多元化的社会中最欠缺的,一面贪心的想要更多,一面恐惧的不愿失去到手的分毫,停留原地左顾右盼、踟蹰不前,结果未必就比扔鞋或抛硬币做出的选择好多少。这是说笑,但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呢?
1 更高的标准,才有更好的选择:不只“满意”,而是要“最优”
我周围有两种好姑娘: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剩女,不愿屈就,哪怕一直单着,也要等到合适的人到来。另一种是条件不错却嫁给渣男,妄想当圣母拯救渣男,却不见渣男一家都需要拯救,于是无能为力,遍体鳞伤,或者持续隐忍或者匆匆退出。
在这个关乎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关口,在马上步入30岁的大门前,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我认为,只要对未来伴侣的要求不是不合实际的虚高,就应该静静等待、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屈就。就像那句俗话说的,从来没有该结婚的年纪,只有该结婚的感情。你的标准定在哪里,你未来生活的质量就会是什么样。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满意“是主观的,”最优“则是客观的。姑娘嫁给渣男,哪怕家人朋友都不同意不认可不祝福,可你自己非说我满意,还能怎么样呢?当然,等待和寻找都是有代价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就是你需要权衡和付出的。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你来到陌生城市找餐厅,由近及远依次为A,B,C,D,E……如果你的标准是能填饱肚子就行,那么你会立即选择A,如果你还要求干净卫生,可能你要继续往前走,在A,B,C,D里选择最干净卫生的B餐厅,但是如果你的要求不止于此,还要求美味、价格合适、营养均衡……那恐怕要继续寻访E,F,G,H。采铜说,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好东西的心。
如果在外地出差吃顿饭算是小事,那么求学、职业发展、婚姻、子女教育这些大事上,每次选择来临,你是否有着高标准?我在求学中,有两次后悔,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勇敢的够一够最高的目标。
一次是中考时,分数明明可以进A校,却因为A校要分班考试,担心自己被分到差班,而选择亏掉15分,直接进入B校的实验班,但A校和B校的差距后来看还是很大的。
第二次是保研时,分数明明可以报送外校985,但担心考不上,连本校资格都没有了,在系主任的劝说下,直接放弃报送外校名额。
性格里的保稳,让我一次次错过与”最优“的机会相遇,自己的退缩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后来,当认识到这点时,我不再屈就,而是愿意为心中最高的目标去努力,去花费时间精力,甚至承受努力而不得的失落。
2 选择时要突破局限(这点纯粹自己感悟)
上面那个关于我自己的求学时代的教训,于我来说,终究是年少时受到自身和家庭视野的局限。父母认为无论我能考入B校,还是公费带奖学金报送到本校,已经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了。但如果我的家庭是一个高知家庭,恐怕我的压力会大很多,标准也会因为父母的高要求不得不聚焦最优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格的、家庭的、经济的、地理的、思想格局的、环境的,等等。但当你做选择的时候,记住,这是关乎质变的重大时刻,尽量让自己突破自身局限性,能向上一步,就站高一节台阶,你会看到更广阔的道路和天地。
一个成熟的人,他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那么内心笃定的高标准来自什么?我认为来自见识。可以不认识任何大牛,但看过他们的书,你会知道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不舍得花几十万去读MBA,但我朋友花几万读个人大没本子的MBA课程,我花了1万上了商学院的网课,却能给我们通往未来职场发展做几块砖的积累;可以不是大牛,但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应该不自觉的向他们学习和请教,你会发现原来和你一样坐在格子间的同事,或者一起玩闹的小伙伴有那么多优点和长处;还有很多,受我自身局限,请大家自行开脑洞。
3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一步
谈到格局,作者标新立异从目标、眼界和信念三个维度阐述四个格局
如果说再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如果世界上有1111个人组成,1000个人是盲众,100个人是逐利者,10个人是理念人,1个人是至善人。我相信大多数自认为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努力向上之人,也都是处于逐利者这个范畴,有多少人活着是致力于发现真理或者拯救苍生,但如果你稍稍往上走一步,能从盲众变为逐利者,从逐利者增加一点点无私奉献的格局,世界会给你一个全新的面貌。
4 思维方式的大换血:挣脱隐含牢笼
之所以选择如此困难,是因为我们思维里有很多隐含牢笼,把我们陷入两难境地,比如上了博士突然发现专业不喜欢,想辞职从事爱好又惦记工作的优渥收入。作者提出了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以及零和博弈这四种思维的隐含牢笼。
所谓赛道假设的代表句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对时间的一钟错误估计,以为跑在前面就一定更接近目标。低关联假设认为事物之间关联度很弱,缺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悟性。僵固型心智的人眼中的世界是静态的,而不是发展和运动着。比如,他们会认为今日的失败也就代表了以后的不成功。最后零和博弈坚持着认为凡是非赢即输,永远不会找到双赢的”第三种解决方案“。
与此对应的,作者提出了目标悬置、能力嫁接和特性改造这三种新的思维框架,寻找新的可能。
我针对目标悬置来重点介绍,因为这点和我自己的目标设置与实现方式正好匹配。作者说大多说人实现目标会采用串行模式(即只有先实现目标A,才能实现目标B,C……)或者并行模式(同时处理A和B,C……多个目标)。但目标的实现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借助时机,总抱着目标在身,就像背着猴子,当猴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压力感明显上升。
我发现,最好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是这样的:
1. 写下年度若干目标A,B,C……,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方面,不存在先达成A,才能开始B的串行模式;
2. 把每个目标根据实现阶段分为若干个可独立完成的子目标,A1,A2,A3……
3. 在每一个小单位时间内(比如一个月,一个周),全力冲刺一个目标的一部分。达成一个子目标(A1)就先画个小句号,把这个目标悬置起来,继续处理其它的目标中某个子目标(B1)。
4. 待到时机成熟或者其优先级上升时,再继续处理该目标的下一个阶段的任务(A2)。
这就是目标悬置。
5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选择太多怎么办
假设现在你拿到了A、B、C、D四个工作机会,粗略想想,每个机会都有其优缺点,一时难以选择,该怎么办?
SWOT?看看采铜大神的选择法:
Step1: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这一步叫做“重新定义问题”。先回归源头,想想你为什么要选择新工作,你的初衷是什么?这就是不忘初心吧。
Step2:基于重新定义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力求全面,同时又于问题相关,做因素穷举和遍历。如收入、发展机会、冒险、权威、竞争、冒险、弹性时间、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助人、独立、影响他人、领导……
Step3:根据该因素对你的影响大小打分,无作用打零分,积极和消极分别为正负得分。即赋予权重值,从-5分到5分。
Step4:列表统计。
思考
thinking
关于选择,似乎有太多话可讲,每个庄严出牌的时刻,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惶惑里,我们可能无暇坐下来好好拆分因素或是来个简单的SWOT分析,那样理性的思维并不是太多人都能拥有的。
心学大师王阳明却说,心即理。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如何去选择,哪怕无需太多思考和分析,只需遵循良知的指引。那什么是良知,每人的良知是否也不尽相同,守仁先生毕竟是圣人,一般人的良知是否足以去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出最佳选择?
有时,我又会想,一次选择的错失最终会被之后的选择纠偏,如果你是那样的人,最终一定会走向那个终点,不管绕远还是直达,无论坎坷或者平顺,生命的意义本就是体验和经历。Anyway, 都希望你我都能在每次选择之时冲破局限,摆脱思维牢笼,做出当下最优的选择。毕竟,重要到影响人生的选择一辈子不过几次罢了。
下一篇,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上一篇,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另一种视角看时间管理)
总结很强大。
nannan好棒
我也看了这本书,只输入不输出效果大打折扣,还是要像楼主学习
好棒,满意和最优这两点很触动
输出对自己的收获果然是最大的
还在阅读中、看了此文很受教、谢谢
总结的好完整~~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