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6月读书笔记

来自21天变财女・245篇帖子・2507人参与

发帖
知味a93f

2016年6月 知味读书笔记

知味a93f
知味a93f 知味a93f 2016-07-22 16:04 阅读(530)


2016年6月 知味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   Marshall B.Rosenberg      知味藏书

     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所以又读了一遍。

    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评价给人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甚至仇视。马歇尔·卢森堡所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正是为了避免上述语言伤害。他倡导: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只客观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事实,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简短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继而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向对方提出请求。例如: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倾听他人时,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之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作者认为:越是用心体会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越能留意自己的心理活动。而专注于个人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也适用于自我心理调整。当自己悔恨、自责时,试着觉察自己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且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流淌。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发现自己心灵深处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自己或他人真正的需要,内心会因此将逐渐变得平和。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钱钟书家族:嶔崎磊落的人生》,作者:李乃清     掌阅电子书

    值杨绛仙逝之际,掌阅推出这本书的免费版,果断下载并当天一口气读完,算是对“我们仨”的目送。

    这仨人,是纯粹的人,没有名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只专注于“我爱”与“我好”。

    这本书,没有太多的内容,大多的内容在《我们仨》里都读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一字一字地读,我知道,我读的不是文字,不是事迹,而是一伙儿超凡脱俗的灵魂。

    读这本书,心里有感动,有不舍,更多的是欣慰:先走的有人陪守,后走的人是这样坦然甚至欣然,因为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前途是与最爱重逢。

    我现在所说的这些,不能算是这本书的读后感,因为有些情感与这本书无关,只是读它的时候触动了某些神经。

 

《走姿》, 掌阅电子书

    书很薄,我认为不能称之为书。

    读后有两大收获:收获之一,居然这点东西都能写成一本书,岂不是当个群众作家也不太难?;收获之二:开始注意姿势。

    刚读完的那些天,我每每行走在路上,都意想着从天上垂下一根绳子拴住了我头顶的一撮头发把我直挂着走:头顶竖直冲天,双肩下沉,脖子被抻得老长,脊柱也挺得直直的。这样走了些天,有人说我好像长高了,有人说我瘦了,有人说我精神了,有人说我神经了。现在我已恢复常态,但想起这本书的时候就把自己挂一阵子,挂着的时候自己也觉得有点怪异,但挺拔的感觉真心不错。


《整理 ,做闪闪发光的女人》,作者:李小肥    知味藏书

    为了买拼音版的《古文观止》,等到当当的满减活动时凑单买来的。是个惊喜。书写得很实用也很励志。边看边执行,办公桌、衣柜、鞋柜、杂物柜统统整理了一遍,空间清爽了,更重要的是心里的杂乱也随之而去。会再读。书已经借出去了,等回来当做个书摘。


《爱上跑步的13周》,作者:【加】伊恩·麦克尼尔      知味藏书

    这本书先是读了掌阅电子版,感觉可行性强,决定照着课程做。所以随后买了纸版书。

    认真践行的书真不多,大多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这次不同。

    践行之初,我觉得自己不可能坚持到13周。如果我能做到半程也足够欣慰。但我居然完成了13周!

     开始两周的课程非常简单。即使如此,我完成的过程还是靠着意志而不是体能坚持做完的,我跑的很慢,和行走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续跑2分钟我还是很吃力。但跑完之后的感觉非常轻松而愉快。五周之后,平日的疲劳感几乎没有了,上五层楼也不累了。然而到了第6周的第1课,连续跑5分钟,第一组其实感觉状态不错,但第二组感到很累,第三组中感到恶心、头晕,终于没能坚持下来。这之后赶上出差、五一出行,一直停顿了半个月。然后接着从第五周第一课练起,之后没有大的停顿,但每周的三次课经常会漏跑第二课或第三课(每周的第一课都很认真地完成)。到了第11周,当我一口气能跑40分钟的时候,我知道我一定能完成整个训练课程了。那种战胜自我的感觉太棒了。此外 ,我加入了社区的跑步圈,结识了一大帮喜欢跑步的朋友,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红利。

     按照这本书的的节奏,第十三周的最后一课时参加一次十公里赛事。这个我变通了一下,只练习一次跑10公里作为结束。当一口气跑完10公里的那一刻,好有成就感。回想年初晨读时看别人在跑步好羡慕,可是我连一公里也跑不动。哇哇,我现在已经超越了很多人了,更重要的是我超越了自己。

    这本书我已经推荐给身边的多个亲友。受推荐之初都会问:完成13周训练之后呢?我原本想13周之后,我就选择一个适合我的慢跑距离保持下去。书翻到最后,发现这个问题在附录里给出了两种选择:跑步行走保持计划或13周快跑计划。我决定先执行跑步行走保持计划,之后再执行快跑计划。

  

《故事开始了》【以色列】阿摩司·奥兹,杨振同译。  国家图书馆借阅

    《故事开始了》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一部文学随笔集,也是文学讲座的演讲词。

    奥兹说:阅读的乐趣和其他乐趣一样,应该是小口啜饮,慢慢品味。

    奥兹选了十篇名家小说,带领读者玩味其开篇中的玄机、领略微观文学世界的别有洞天:《艾菲·布里斯特》(奥多尔·冯塔纳);《在她风华正茂之年》(什·约·阿格农);《鼻子》(果戈里);《罗特席尔德的小提琴》(契柯夫);《米克达莫特》(萨·伊兹哈尔);《历史》(埃尔莎·莫兰黛);《族长的秋天》(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没人说一句话》(雷德蒙·卡佛);《一头非常令人生畏的家养豹子》(雅各布·沙卜泰)。

    奥兹把小说的开头称为“开篇合同”。他认为作品的开篇合同有时是捉迷藏,有时是“西蒙说”,有时候则更像棋类游戏,或者扑克牌,或者是纵横字谜,或者是恶作剧,或者是邀人共舞,或者是一种捉弄人的求爱:承诺了却不兑现,或者兑现错了,或者兑现的是从来没有承诺 的东西,或者只兑现了一部分承诺。

书摘:《艾菲·布里斯特》的开篇合同:“一种对从容细致的阅读的郑重要求:除非读者进入了细节内部,否则的话,这开头一段只不过是一张赏心悦目的带画的明信片而已:一座气势恢宏的贵族宅院,建在湖边,四周是一个公园,整个笼罩在宁静之中。过分心急的读者可能会轻易得出推论——有钱人是幸福的,并匆匆往后阅读。冯塔纳小说开头的合同条款要求我们要蹑手蹑脚地进入这部小说,或者差不多是蹑手蹑脚地进入。即便我们还没有认识艾菲·布里斯特本人,我们也要从容咀嚼展示给我们的东西,静听那越来越浓重的静寂。如果不耐心倾听,就听不出那全然的静寂和凝滞。

《在她风华正茂之年》的开头写得就像一个精心绘制的平行四边形,连恐怖都给平衡得恰到好处。开头几行在读者眼前设置了一个合同的圈套。提尔察对母亲疾病的那种挽歌式的忧郁和父亲的钟情所表现出的审美兴奋,把读者带进了一种朦胧而感动的情绪之中。这些似乎为一个有关伤心、孤女、爱情以及感情战胜了社会桎梏和阶级樊篱的故事做好了铺垫。然而,如果再读一遍,或者是往回读的话,那么《在她风华正茂之年》透露出的却是,提尔察虽然给自己争得了她母亲当年没有争得的东西,但是她极有可能只是一个小阴谋的牺牲品,二这个小阴谋就是一个爱操控他人的家庭密友一手策划的。最后,提尔察陷入了几乎和她那心碎的母亲一样的境地。因此,就要求读者甚至是迫使读者,回到开头部分,重新审视那份合同里的蝇头小字。在故事的开头,好几处出现了身份错认或身份误导,而这种误导或错认的意义只有到了故事的结尾部分,读者才恍然大悟。(阿格农本人有一次在另一个场合开玩笑说,一本书如果不值得读上两遍,那干脆连第一遍也不要读。)《在她风华正茂之年》的开篇合同要求读者在读完整部作品后回过头来再看一遍开头。

《鼻子》的开头一幕,就使人闻到一种邋遢的体面、不洁的尊严的味道,这股味道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不屈不饶地表现出来。故事前前后后都是一群无政府主义的狐狸不断咬啮社会常规、暗中撕扯社会习俗、主导秩序以及逻辑规则。《鼻子》的开头部分邀请我们,要我们准备好接受一种像用烤肉钎串起来的被解构了的逻辑,他是这里其作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令人窒息的枯燥、粗鲁的残暴、道德的沦丧以及生存的绝望。《鼻子》的开篇合同是破绽百出、令人怀疑的。然而,这也只不过是一个圈套而已。除了别的方面之外,果戈里的天才在这一事实中得以充分表现,即到了最后,还是他那位不诚实的、烦人的、神神道道的叙述者是对的。开头那一份破绽百出、令人生疑的合同毕竟还是公平的——因为科瓦廖夫少校的鼻子出发去探索的那个世界,本身就是破绽百出、令人生疑、具有欺骗性的。

《乡村医生》的开篇合同只不过是真正的内在冲突的对象。根据这一内在的暗伏的合同条款,这位医生是先验地有罪的,从一开始,甚至在她出那根本就没有的急诊前,甚至在她开始一系列的道歉之前,他就被判有罪,并被判刑了,尽管他是无辜的。从一开始,这位医生就只不过是 “山洪中的一根木头”而已。他有罪,是因为人的罪总在等着他。罗莎似乎道出了卡夫卡的合同的真正条款:“你永远想不到会在自己家里找到什么”。罪一直潜伏在“常年不用的猪圈的破门”后面。

《罗特席尔德的小提琴》的开篇合同是误导人的,叙述者故意采用了老棺材将的视角、语言和行话,这样一来,叙述者就使读者必须完成一项审慎“解读”的任务:“贪婪”也是一个代码,指代深深的孤独。他看不上打造小孩棺材的活计,是要掩盖亲人亡故的痛苦。罗特席尔德那凄厉的旋律一响,青铜的内心就产生反感,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再次撕开心灵的创伤。

在《米克达莫特》的开篇合同里,要求读者一路撤回到那通感的、多种感官并用的体验中去,回到众感官分离和分工之前对存在的感知:读者必须从开头第一句就毅然起航,驶入一个满是颜色的世界,这(唯一的)颜色就是橘黄色,而这橘黄色宛若丝绸,光滑柔软,窸窣作响,慵懒地波动,时而明亮,时而幽暗,还能够变换反应,化为“橘黄色的 尘埃”,而这橘黄色的尘埃“被无声地、悄悄地吹走了”,但还能闪闪发光,喃喃低语,是“半透明的,能触摸到,或许甚至还能闻到它的气味”。如果一个读者不能或不愿一同来消除各个感觉之间、各种情感之间以及感受和被感受到的东西之间的那种神秘的藩篱,那么他就完全无法读懂《米克达莫特》。

《历史》一开始就拿出好几页的篇幅按年代讲起了历史,把20世纪前四十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加以概括,展示了一幅受压迫的善良的普罗大众和一小撮邪恶的、诡计多端的大人物之间无休止进行斗争的画卷。《历史》的开篇合同要求读者站在把光明的孩子和黑暗的孩子区分开的政治壁垒的正确的一边:一边是历史,充斥着贩卖战争的独裁者、嗜血成性的资本家、玩弄阴谋诡计的政客;另一边是纯洁和光明的本质:那个年轻女人生下一个儿子,母子二人都纯洁而神圣。围绕着她们母子二人的是一群温顺、柔软的次要人物:圣洁的妓女,饱受折磨的犹太人,心地纯洁的工人阶级邻居,单纯的人,沉默的灵魂,他们都是温和的好人,但都在历史的车轮下被碾得粉碎。(埃尔莎·莫兰黛)

《族长的秋天》开头的几页是不锁门的,是开放的。您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描写,确实是一种荒诞不经的描写,用一种拉丁美洲人的怪诞手法写了出来,描述了在某个残暴腐败的香蕉共和国,人民在一个年老的统治者死后接管皇宫的故事。如果读者拿着破解密码的凿子接近这部小说,极有可能错过狂笑着走进这部小说的读者所能发现的东西,反过来也是如此。从一开始,作者就期待着读者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上通过这部小说:它是一部有关宇宙及其主宰的黑色的形而上的寓言,同时又是一场嬉闹的、残酷无情的无政府主义取乐。这部滑稽剧似的小说试图带给我们周而复始的精神混乱的噩梦。

《没人说一句话》开头部分除了写家里的各个成员之间互相讨厌和生气以外,不包含任何感情或情绪的表现。开头部分是用简短的写实的句子和一点点对话写出来的。读者必须自己填补起信息的空白,读者的任务是把第一段里的几个声音“拼”成一幅家庭的画面,要从这个孩子的那一连串对事实和行为的叙述中体会到那深深的孤独、对爱的渴望,以及极力要修复那已经无法修复的父母关系的努力。(雷德蒙·卡佛)

《一头非常令人生畏的家养豹子》的开头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的,把这个孩子当时的理解和叙述者过了很久以后意识到的东西微妙地糅合在一起。故事一开始就创造了一个鲜明的富于喜剧色彩的不和谐音,要读者先看一眼东欧普通犹太人的地理环境,再把目光移向那具有异国情调的地理环境,这位叔叔神秘的形象就在这异国他乡飘荡。。。。

 

     书后附奥兹的其他作品简介:《一样的海:(奥兹本人最看重的作品);《地下室里的黑豹》(奥兹称其囊括了自己所有主题);《我的米海尔》(奥兹最富盛名、最受赞誉的作品);《费玛》(奥兹最富哲学色彩的小说);《沙海无澜》(冒险色彩小说);《忽至森林深处》(奥兹首部讽喻童话);《爱与黑暗的故事》(自传体长篇,学界公认奥兹最优秀作品);《了解女人》(奥兹的偏爱作品,以精神分析的笔调)



《一万小时的天才理论》,作者:(美)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张科丽译。  掌阅电子书

    以为这是一本鸡血作品,其实不完全是,应该归于科普一类。

    外国人写书喜欢在扉页献给某某某,这本书的扉页很亲民:献给菜鸟、牛人与掉队者。我想我是掉队者,不大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献给掉队者,这一点就先感动了我。

    本书亮点:引介给我一个新概念:髓鞘质。

本书理论摘要:

1.     完成某项技能需要建立精确神经回路,

2.     髓鞘质就是在神经回路建立的同时,神经纤维表面逐渐形成的绝缘层就像电线的绝缘层。

3.     髓鞘质的形成是持续而缓慢的过程:神经纤维被启动时,大脑中的磷酸寡核苷酸细胞就感觉得到,会牢牢地吸附住纤维并开始包裹纤维。磷酸寡核苷酸挤压自己的细胞质时,每个触角都时而卷曲,时而伸展,直到留下一层薄薄的髓鞘质。髓鞘质仍然附着在磷酸寡核苷酸上,开始一层层地包裹神经纤维,然后再两端沿着纤维一圈圈缩紧。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每一层都要绕神经纤维四五十次,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时间。

4.     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5.     10000小时不是简单重复练习,而是指精深练习: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简单说,就是不可过易,也不可过难,每次练习的都比你会的难一点。

6.     精深练习的过程就是构建神经回路并使之裹上越来越厚的髓鞘质的过程。

7.     7.精深练习的三大秘技:

8.     组块化:整体吸收,花时间观察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击球,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方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具象化;分拆组块:采取分解到极致的训练方法;放慢练习:放慢练习节奏让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

9.     伟大的教师都是一样的:把学员推向精深练习区,最大限度的释放,促使特定髓鞘质生长,最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学生可以自己教自己。

这本书写得比较散乱,翻译水平也不高。颇费了些功夫从一团乱丝里抽出这几根来。开卷有益吧,还是受了点启发。

 

 

《恶童日记》作者:【匈牙利】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简伊玲译。  掌阅电子书


    很久没看小说了,掌阅APP每天一本免费书里凑巧碰到,以前听说过这本书,就下载来了解一下,不料想写得真好,翻译得也很精彩,就一口气读完了这套三部曲(《恶童日记》、《二人证据》与《第三谎言》)。

    故事梗概:双胞胎路卡斯和克劳斯四岁时,母亲得知丈夫出轨,顿时崩溃,枪杀了丈夫并误伤到路卡斯。之后母亲住进精神病医院,路卡斯被送进医院,科劳斯则被父亲的新欢安登妮雅接回家。

    路卡斯后来从医院转移到康复中心,六岁开始在康复中心上小学,直到10岁左右康复中心遭炸毁。康复中心的孩子被送养到农家。路卡斯被送到一个老太婆家寄养。12岁左右老太婆死去,路卡斯独自在老太婆家种菜为生。15岁时老太婆房产被充公,路卡斯无家可归,只好越境。迈入老年的路卡斯以观光客身份回国,租住在幼年生活的镇子上写作。半年后因签证过期被遣返,遣返前打听到孪生兄弟科劳斯的下落,科劳斯勉强接受了路卡斯的拜访,却断然否认路卡斯是他的兄弟,并让母亲服下两倍于平日的安眠药以阻止母亲与路卡斯相见。告诉路卡斯自己的父母已故。路卡斯在遣返途中跳火车自杀,给科劳斯留下遗嘱要求将自己埋葬在父母坟前。

    科劳斯幼年先是和安登妮雅一起生活,继而被送到安登妮雅的父母家。11岁左右得知母亲已从精神病医院回到家中,就去和母亲一起生活,精心照料母亲,但母亲因为自己误伤路卡斯始终不能释怀,心里只有路卡斯。科劳斯怎么做都不能得到母亲的欢心。科劳斯因此性格越来越孤僻、抑郁。当孪生兄弟找到他时,他不想让兄弟的到来揭开儿时沉痛的伤疤,决心让“那件事”不再被翻开。所以拒绝承认路卡斯是他的兄弟,声称自己的兄弟幼年时已和母亲一起死于轰炸。科劳斯在路卡斯死后将其埋葬在父亲坟旁。

   

    三部曲之一:《恶童日记》采用了儿童的语言,以 “我”—— 幼年路卡斯的角度看世界。叙述他与孪生兄弟科劳斯在战时被母亲从大城市送到外婆家之后,两兄弟面对外婆的虐待、别人的殴打、辱骂、生活的贫困而采取了一系列艰苦的适应练习,让自己变得坚强、冷酷、顽劣、无畏。这部书以平实简单的童稚语言,剥露出战争中被腐蚀的人性。阅读的过程就像穿行于荆棘丛生的荒原:恐惧、无助、心惊胆战、前途未卜。当然荆棘丛生的荒原上也不乏美丽的野花:费尽心思照顾邻家可怜的小女孩;送自己仅有的毯子给逃兵,外婆中风之后,无微不至的照顾……

    三部曲之二:《二人证据》讲述路卡斯成年后(15岁以后)的故事:收留无家可归的雅斯蜜娜和玛迪阿斯母子,爱上克萝拉,与彼得的深厚友谊。

    三部曲之三:《谎言》分别从克劳斯(路卡斯化名)和科劳斯的角度叙述,夹杂官方证据,慢慢撤去魔术道具,把真实的幕后呈现给读者,前两部所写到的孪生兄弟共同对抗艰难时世、路卡斯的爱恨情仇,不过是路卡斯的幻想世界,是路卡斯写作文稿中的虚拟故事而已:第一部的孪生兄弟是路卡斯在悲惨的幼年渴望有人分担自己的痛苦,第二部的收留母子反映了路卡斯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克萝拉的形象满足了路卡斯对纯真爱情的幻想,彼得则是真挚友谊的象征。但现实中,家庭、孩子、爱情、友谊,什么都没有。最后,兄弟的矢口否认让他彻底绝望,只有纵身一跃来摆脱凄惨人生。

    这本书的烧脑之处在于作者故意模糊了作品本身和小说主人公的作品之间的界限。前两部完全是主人公的写作稿,文中故事不过是路卡斯的虚构。但读者容易先入为主,沿着前面的故事线路往下看,读到第三部时就会发现疑乱丛生,真假难辨。这就入了作者的圈套。其实到了第三部,作者已慢慢跳出那个幻境,展露故事的真相。

    这部书看完在脑子里回旋了很久,写笔记时又翻了一遍才看清作者的烟幕弹。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4)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
0.89045405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