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龙应台系列读书笔记——多么深的领悟啊
关于作者: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她还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台湾)徐贤修讲座教授。在两岸三地文化圈中,龙应台是华文世界中一个罕见的异数。
关于人生三书:
1.记录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
这本书里龙应台是一位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认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坐家才写得出这般的生活散文。
书中都是“记录下来的美好”,都是慢镜头,每一幅画面都很美,孩子你慢慢来,让他在该玩的童年尽情玩耍,乐趣满满,温暖满满。育儿教育一直强调妈妈要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这样才能彼此尊重一起成长。这本书就是这一理念的完美呈现。
同样作为母亲,书中很多场景都感同身受。如果你想看教育的大理论,书中没有。书中都是身边的小事,其实教育都在生活小事上得以体现。也许所谓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这样吧。
2.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
这本书是书信体,是两代人之间的对话。作为母亲,需要给孩子世界和远方,但是作为母亲,永远会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沉重心情。面对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安德烈,他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远,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书中母子俩讨论文化差异、政治问题、生活小事,我的感叹是:
其一:深深佩服龙应台的视野和知识深度,这样才能勉强应对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妈妈的安德烈;
其二:我开始害怕我的孩子长大,开始担忧他长大后我需要面对的一切。为母则强,我需要努力学习的知识还有太多太多。
3.21世纪的《背影》——《目送》
三本中的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由于反思的太多看得心情很深重,多次落泪。
有描述说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我很受不了、很经不住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但是又被书中的文字深深的吸引。我觉得这本书每隔一段时间都应该拿出来看看,世界太浮躁,我们需要这样的书籍来凝神,来思考人生,来领悟生命。
《目送》收录了74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望的虚无。她写近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经典语录
思考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寂,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亲爱的安德烈》
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亲爱的安德烈》
生活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可如果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积累能量。因为,经验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由的脆肉,更珍惜自由的难得。你没发现,经过纳粹历史的德国人就比一向和平的瑞士人深沉一点吗?——《亲爱的安德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着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目送》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
修行的路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目送》
凡是处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目送》
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一脚,就进去了。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目送》
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目送》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目送》
是的,做一个好妈妈也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