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读书笔记#之《断舍离》
去年生日的时候朋友说送我礼物,我给她一份书单,其中就有这本《断舍离》。重度拖延症的我直到今年5月份才翻开,但是获益真的挺多的。因此,即使三个月前读的书,我也想写点什么,一方面是纪念这本对自己有意义的书,另一方面也是整理自己的改变。
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极精简的概括了书的内容:断、舍、离。
断——形成三思而行的好习惯。在购物之前认真思考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舍——扔掉、切断物品与自己的关系。(那些在当下这个时间轴上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的物品)
离——在断与舍的交替中,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好也意识到自己的财务状况有着很大的问题,每月月光,工作两年还是没有什么积蓄。说我花钱大手大脚吧,我也不能同意,太贵的零食不舍得买的,最贵的一件大衣是300块。说我节省吧,逛街时万一遇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总会脑子一热就买了,也不多考虑是否这个风格适合已经工作的自己,特别是看到有打折优惠的时候,即使不是百分百满意还是因为便宜买了回来;还经常会被推销的忽悠,什么办卡、培训也是脑子一热钱就出去了。等回去冷静下来的时候发现那个办卡的地方离我的生活办公圈要坐半个小时公交再加上近一个小时的地铁……后悔的想要撞墙。
所以我苦思冥想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盲目没有计划的消费是造成现在月光的主要原因。
那么想要改变这种情况的我自然也就与【断】不谋而合,学会在购物前三思,再决定是否购买。浏览了很多经验贴后,就给自己拟定了几条规则:
①买东西前先问问自己需要还是想要
②有多需要?如果不买的话会怎么样?
③开始做预算、记账。
④提前列好购物清单
有了“断”的意识后,我冲动消费的情况大大改善,现在对自己的钱袋子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控。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断舍离》开篇就讲到,在断舍离里,收拾是最重要的。
收拾其实是筛选必要物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时间轴和关系轴两个维度。时间轴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维度里,关系轴就是我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就是筛选出当下对自己合适且需要的物品留在自己所在的空间里,除此以外的都可以处理掉。
看到这里,我果断开启了扔扔扔的模式。
什么高中时候的纪念品了、大学时候的培训书/笔记/衣服了、买东西送的小样、好看的卡片……统统扔掉。
断舍离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我一边看书,一边对照自己,看到书中提到的“扔不掉东西的三种人”,简直是我的自画像啊有木有。
第一种是逃避现实型——不愿意待在家里,更不愿花时间收拾,乱七八糟就乱七八糟吧,然后恶性循环,越乱越不想管,干脆破罐子破摔。
第二种是执着过去型——即便是现在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要收着不可,书上说这种人沉溺于过去,不愿面对现实。
第三种是担忧未来型——对于暂时用不到的东西还是舍不得丢弃,总能给自己一个继续保存的理由:以后可能会用到啊!
反思自身简直全中。
我一度活的浑浑噩噩,每天下班回去直接往床上一歪;遇上周末,只要有手机就能在床上躺上一天不出门。房间什么的只要过得去,绝对不会主动做卫生。还给自己找理由:反正是我自己住的地方,乱一点没关系,我开心就好。纵容着自己,陷入了房间乱—不想收拾—房间更乱——更不想收拾……这样的恶性循环。
从上面列出的那些已经扔掉的东西就能看出我收“收藏”了不少自认为有意义的东西,总想留个纪念什么的,还有那些平时很少用但又不是全无用处的东西,扔了挺可惜,万一以后用得到呢?结果就是放着继续堆在箱底墙角落满灰尘,基本没有机会拿出来。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书中的另一个概念“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首先82原则在收拾方面也是通用的,20%的物品是在生活中80%经常用得上的,另外80%的物品在生活中的需要程度则是20%甚至更低。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出于担心如果扔掉那些使用率只有20%的话,以后万一需要呢?其实这些对我们用处不大的物品如果继续放在自己的周边环境里,对于我们无论是空间、时间精力各个方面都是一种继续的损耗。因为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逼着自己去收拾,去整理,从而为这些使用率极低的物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
大学毕业时,很多东西我都留下来了,光邮费都花了300多。四年的专业书,大学时的衣服、学习资料、甚至连被褥这些都没有扔。当时想着专业书籍以后如果考研或者什么的可能会用到,不舍得几毛钱一斤卖掉;大学时买的衣服一般都是淘宝或者路边摊,质量一般,但想着好好地衣服也没有坏,还能继续穿呀,扔掉多可惜啊……还是放着好啦;后来专业书大部分被我寄回老家,一小部分学习资料和衣服被我寄到了工作的城市这边,结果呢,寄回家的专业书,落满灰尘,一年回家就几天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再去翻。跟随我来到工作城市的资料书,本想着下班时候抽时间学习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被临幸的次数并不比待在老家的书多。而那些大学时代的衣服多学生气,刚开始还穿的机会比较多,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了工资买新衣服,喜新厌旧,那些衣服也就渐渐被压在柜子最底层。
最让学习了断舍离后的我觉得自己特别傻的是——毕业后来到这个城市2年了,搬了6次家,那些书和衣服一直在我居住的地方,直到前段时间断舍离,开启扔扔扔的模式。
每次搬家时候,都是大包小包、一个箱子摞一个箱子,不但收拾起来人累个半死,请人搬东西花的运费也不少,以前的这种状况真是细思极傻。
而当我扔掉了那些陈旧的学习资料、柜子底层的衣服,断掉那些“不舍得的想法”,发现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消极的影响。
那些不再看的堆在箱子里的书占用的空间腾出来了,每次打扫卫生少了很多死角(现在养成了每周打扫卫生的好习惯);衣柜整洁不少,剩下的都是经常穿的衣服,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衣柜;
我开始一本本的看留下来的书,消灭书单让我很有成就感;
开始每周打扫房间,虽然每次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是看着洁净的房间,心情真的不一样,做其他事情(看书、煲汤、吃水果……哈哈)更有动力了,拖延症也有好多了。
开始给自己的衣柜制定计划,不再盲目的买买买,看见款式喜欢就带回来,而是要符合断舍离的衣柜的标签的才能带回来,这些标签比如喜欢的、质量好、经典百搭、不易过时。而且当我对自己的衣柜有要求时,这样还能省下不少钱,真是一举两得!
如断舍离中所说,如果能够认真的实施断舍离,只留下筛选后的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那么整理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儿。把多余的废物全部清走,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带着和自己的相符的波段,与自己相合的能量,就像自己的朋友。
断舍离的精神不仅能发挥在收拾整理物品居家环境方面,我想交友也是同样的道理,筛选自己的朋友圈,留下那些和自己同一频道的人,其他的就随风散去吧。
【离】
离是最高的境界了,要达到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中。
这点我觉得比较难,而且我的理解也很有限。
①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断舍离一直强调在人与物品的关系中人才是主角,是人需要物品。“这东西还能用,扔了好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把物品当做主角,让物品凌驾于人之上。而自己是主角的思考方式应该是主语永远是自己,时间轴是现在——“我需不需要”“我要用,所以留下吧”。
②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碎的家务事构成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清爽的环境和空间,不就是重复做这些家务吗?坦然面对物品,坦然面对自己,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这一点我有所感触,行动真的能够改变个人的状态。以前我面对脏乱的屋子完全提不起收拾的心情,自己的状态都是浑浑噩噩的。后来,养成了定期清理自己居住场所的习惯后,打扫使身体劳累,但是却让心情轻松,我确实能够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的变化,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因为打扫才让自己状态变好的,但干净的房间让我看得见自己在改变状态上的努力。
正如山下英子说,她在八年的断舍离主题讲座中,亲眼所见的令人生出现加速度变化的学员不计其数。断舍离看起来不过是一个劲的扔掉没用的东西而已,然而它的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它会带来行为的改观,有时候甚至会让人生出现重大转折……这简直就像是打开了盖子,把不知不觉间封存起来的内在力量释放出来了一样;断舍离制造了回归原本人生态度的契机,点燃了让人生命炽热燃烧的导火线……
③通过物品接纳真实的自己
断舍离在前言中提到通过选择必要的物品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从看的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我的理解是精神方面),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如此,不仅是居住环境,整个人的心灵都能轻松舒畅。
我们前面知道了筛选物品要以自我为核心、着眼于当下的时间点。在筛选过程中要判断这个物品是否与当下的我很相称,首先要清楚的了解自己。所以在不断的筛选过程中,当下的自我形象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我经常在家里的长辈甚至在自己的身上看到过这种情况: 有人送了比较贵重或者精美的礼物,首先想到的不会是自己使用,而是收藏起来,以后用于人情;
也许家中长辈是因为以前物资的短缺养成的这种习惯,那么我能肯定我出现这种情况则是断舍离中提到的解释——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配不上用贵重精美的东西。这就是通过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他的真实想法,进而认识自我形象,还可以通过物品看清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果自己总是用随便凑合的东西,那么别人也会把你放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她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她就行了”。
意识到这种情况才能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开始认可自己,认为自己和高级的东西是相称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放下过去的自己。
当你开始活的精致起来,别人肯定觉得如果他随便送的东西你肯定是看不上的,那么,渐渐地你会发现,周围人对待你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
当身边使用的物品都是自己喜欢的,此刻正需要的,我们会更加珍惜地对待物品,和物品形成更好的关系,一切随之发生改变。从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地连着与周围人的关系也随之改变。这也许就是断舍离所追求达到的状态。
读完这本书时,机缘巧合,刚好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招募“断舍离100天行动”,我开始有点犹豫,想要参加但是又担心,想着要坚持100天呢,东西哪有那么多可仍的?如果后面没东西扔怎么办?(有奖惩制度的)我当时劝自己,一件事情,如果还没开始做就担心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果连试都不去试,不开始第一步,永远就只能守着一堆自己想出来的障碍
继续纠结了。最后我干脆想着走到哪算哪吧,总比第一步都迈不出去的强。
三个月过去,每天打卡(扔掉三件东西)我坚持下来了。
现在写读书笔记时,再次翻开这本书,发现其实书中早已提到“一般的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
断舍离这是一个不断筛选物品的过程。
这次100天行动带给我的不仅是断舍离方面的坚持,更让我意识到我是有能力坚持一件事情的。有些事没有想象中的难,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开始第一步,去做,just do it。
ps:这篇笔记始于8月4日,完成于今天8月14日。中间断断续续写了3次。从一开涂涂改改、没有重点,到后面突然抓到一条线,然后写了下来,后面稍微顺一点,可能花费的时间计算下来挺多个小时了(不好意思说具体,希望以后多练习,越来越好),还好,总算完成了。其中也有过拖延症发作,特别是开头的时候,但现在想告诉自己的就是——看,一件事只要去做,往前走,那些以为的困难都是纸老虎。
-
水苜蓿水苜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