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这是《精进》的第三章即刻行动的读书笔记。
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比如我每周有一项固定的工作,需要在周四的时候提交给上司,每周一到公司,我就会在桌面上新建一个Word文件,准备做这项工作。建完文件后,我打开浏览器开始搜寻素材,然后看着看着就跑去逛她理财、腾讯新闻或是其他网站,我明明知道工作的事很重要,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周二、周三可能会有其他的事情,于是,周四要交的文件,只能周三晚上回家加班加点地做。尽管每次交完文件,我都会暗示自己,下一周一定要先把工作完成,但每一周都如此循环。其实这项工作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但我总是会想各种办法逃避、拖延,而逃避和拖延所带来的心理成本比做完这项工作本身更累。
-1-“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一件很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作者以自己取包裹、购物举例,惦记、烦心这些小事比做完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心理成本,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形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事情越积越多,我们慢慢会觉得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各种问题首先会爆发,然后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差,于是生活开始失控。
当然,作者也提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即刻行动。比如有些事情牵涉的方方面面比较多,并且原本就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掉,那就需要我们从长计议。这时第一步一般是做计划,做计划虽然主要是构思工作,但也是行动的一种。对于复杂的事,即便表面上没有立即行动,但我们还是可以尽早地预作准备。
这一章节的最后,还提到了很火的那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2-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其实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体制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这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锻炼我们“现在就开始做事”的习惯。
在这一章节,作者还提到要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不断修正,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批评我们的人并不是在评价我们,而是在给我们提供信息,因此没有理由去排斥这些批评,同时,我们要勇于自我修正。总结一下,作者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3-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这里提出了一个“核心思考区间”也就是任务中最重要、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通常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比如最一份PPT的核心区间是设计PPT的架构,而不是找模板和查资料。
除了集中精力处理任务中的 核心部分,作者还建议我们采用图层工作法,也就是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进行分层处理,然后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损耗。比如,你现在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写Word文档,另一个是做一个PPT,常规的做法是先把其中一个做完再做另一个,或者其中一个先做一部分再换到另一个。而图层工作法可以这样做,把Word任务分解为Word文字、Word图示、Word排版三部分,把PPT分解为PPT文字、PPT图示、PPT排版三部分,然后将相同认知类型的工作组合在一起。
虽然这种方法我还没有实践过,但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图层工作法有其可取之处,即建议我们分门别类地进行任务分解,从而在一段时间内,处理同质性的工作。
-4- 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我们平时接受的观念都是“三思而后行”,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念“三行而后思”,他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行动中反思,同时要注意及时性、梳理“反应链”、关注意外现象等三个关键点。
感悟
行动力是我最欠缺的部分之一,往往我会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和各种各样的计划,但却迟迟未见行动,采铜大大在本章中,提出的观念很新颖,包括图层工作法和三行而后思,这对我来说都是崭新的观点,值得尝试。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