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北京折叠
花了2个小时,读完这本书,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人文短篇。
讲述了22世纪的北京,被分为3个空间。
第一空间500W人口,上流社会,享有最美的太阳,舒适的住宅和宽阔街道,每生活24小时后,陷入沉睡。城市折叠翻转到另一个空间。第2空间2500W人口,大多是中产阶级,每生活16小时,他们沉睡后,城市再次折叠到第三空间。第三空间住着5000W的人口,主要是垃圾工以及维持第三空间生存的一些个体户,他们住在逼仄的胶囊公寓和嘈杂的生活环境中,从未见过升起的太阳,每生活8小时被封入胶囊沉睡,等待24小时之后的再次苏醒。
主人公垃圾工老刀,因为一次特殊的际遇,偷偷穿越了3个空间,从他的视角描述了他在3个空间的所见所闻。
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的头皮一直有点略略发麻,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太多片段似曾相识感。
1. 关于阶层,关于教育
晚上散步的时候,和老公聊到这篇小说。LG说,这不能算科幻文,其实现实生活中已经开始逐渐的出现3层“空间”了,或者说在国内可能不只3层,可能是4,5,6层。只不过不是物理上的,而是阶层上的。不论我们承认或者不承认,阶级在这近几十年的变革中逐步在一步步出现。每个人大概在读这篇文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代入,问自己“我在哪一层?”
而对于阶级的跨越,也如小说中所述,不是那么简单。绝大多数人在刚一出生就已经定式化了。
文中提到一个从第三空间去到第一空间的人物,通过的方式是读书,精通于雷达学(貌似?),最后有了留在第一空间的机会。反思了一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阶级的跨越绝大多数还是通过【教育】这个途径(除了少数走野路子或者运势特别好的人)。
联想到今天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刷一篇文,题目貌似叫“底层放弃教育,中层焦虑于教育,上层不玩国内教育”。跟北京折叠放在一起看,总是有些特别的感触。
关于孩子教育这事,坦白说,不是能简简单单想清楚的。不过今天和LG聊的时候,两个人都一个感触,教育很重要。读书的确很辛苦,但是谁又不辛苦呢?想好好立足于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本就是一件辛苦的事。说白了,父母给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不过是给他/她的未来人生一次选择的机会。
2. 关于通胀,关于贫富差距
随着这波房价的大涨,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M2和通胀。
文中的通胀也是蛮让人惊讶的,当上流社会一个兼职的太太的周薪是10W的时候,相信大家经常开玩笑所说的25W一平的房子也随处可见了吧。
对了,与此同时,第三空间的垃圾工月薪只有1W。
不管我们想不想承认,贫富差距,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大。
3. 关于人工和智能
第一空间一个创新的人,提出靠机器分拣垃圾,取代第三空间剩余的劳动力。被上位者拒绝了,经济萧条,过剩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解决,怎么解决?- 彻底减少他们的生活时间,再分配点没技术的活让他们消耗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第三空间每天只有8小时的原因。- somehow, 被放逐的人群?
小说中,还提到了一个概念, 这样做的好处“每次通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印的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结果GDP涨了,底下的物价缺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
以上,熟悉吗?是不是感觉很多片段都和现实生活似曾相识?
细思极恐。讽刺却又写实。
推荐给大家。
-
有吸管咩有吸管咩
粗粗写完 发现几句话有语病 明天开电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