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我的喉咙里有某些东西卡在那儿。不愧是排行榜畅销的书,很多人能在书里从不同角度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同看《扶桑》一样,不同民族的融合问题,归属感问题都体现其中。
当然故事的背景是在几十年前,当时的种族歧视比现在严重很多,女性解放运动也比现在落后很多。
一个华人想要融入进美国的主流社会。想要融入,和别人一样,可是却处处受排挤。即使成绩在好,也无法留在哈佛执教。当时的白人社会对黄种人是很歧视的,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即使现在的社会,对中国人接受度高,可是中国人其实在很多国家还是被歧视的那一批。
一个外国女人却想要不一样,不想在家当家庭主妇,不想成为当时主流,不想成为妈妈那样的人,她一直想要成为医生的。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是女人要以家庭为主,去念工科会被同班的男生取消,去医院看医生,大家心里默认的医生都是男性。整个社会女人的地位就很低下。
她不顾母亲反对嫁给了一个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华裔男人。跨越种族的婚姻,原本说好要“向前看”,却无形中把整个家庭塑造成了一个有着各种枷锁的牢笼。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把全部的爱都留给了大女儿,也许只因为大女儿长的更像外国人吧。妈妈每一次赠送的礼物都是书,爸爸每一次的礼物也都不是她想要的。一次次,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作为母亲她期望女儿能像她一样;作为父亲,他期待女儿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可以去参加舞会。她为了父母而活,却也因父母的爱而离去。
父母对大女儿的爱,使得他们忽略了另外两个孩子。
儿子拼命读书,想离开自己的家。他最喜欢的学校不是父母希望的,只能为了父母而选择哈佛,一直在为逃离那个让他窒息的家而努力。他也没有朋友,他是中国人,是别人眼中的另类,哪怕他是土生土长在美国。
书中最小的妹妹汉娜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也是最让我心疼的。小小的年龄,眼里却能看透一切。她渴望得到爱,只因父母哥哥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姐姐。
渴望得到爱的得不到,得到全部的爱的却无法承受。多么残忍的事实呀。
杰克。。一个同性恋男孩。说的很隐晦。50年前的美国对同性恋也没有现在这么开放。他无法告诉他喜欢的男孩子自己的想法,一次次的宁可被误会,也忍气吞声,为了让对方发泄,被打也不会还手。震撼到了我。一个高中的孩子,因为爱却可以做到这种。
提到教育问题,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外国的家庭教育就多么开放。有些外国人一样有着和中国父母一样的教育方式。期望孩子们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曾经和一个委内瑞拉朋友聊天。她说她要让她女儿去学芭蕾。当时她女儿还在她肚子里。我说你女儿又不一定会喜欢,你不能强迫她去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吧。她说她小的时候特别想学芭蕾,可是她的妈妈却让她哥哥去学芭蕾,不顾她的想法。一直很遗憾,虽然知道自己不应该强加给女儿,但是她就是想让女儿去学芭蕾。。。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都是这样的,得不到的就想拥有,或者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的妈妈也一样。她希望我能怎么样。。怎么样。也许只是我够强势,才没有听从妈妈的摆布吧。
我也一直很庆幸生在女权运动已经做的很好的时代。因为前辈们的努力,我们才有了现在可以做自己,不用当家庭主妇。当然在国外生活遇到的歧视问题是无法避免的。融入一个社会没有那么容易,那份归属感真的很难找到。
TS 晒2016书单计划
56本,34篇 完
九月第二篇
这本书真的好,反复看 都不会腻的好。
哇,九月第二篇了,赞赞哒。在很多家长那里,孩子都不能做自己,其实蛮可怜的
我也看了这本,不过笔记只写了一半😬
写得很棒。
这本书kindle上老做封面广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