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产的标准后,我特意去百度了下小康生活的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中产标准中的这条“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还在还房贷、车贷的统统out。”就扯蛋了,难道在一线城市没有房子的就不是中产?中产和小康的区别应该是体现在幸福指数上面吧,难道说在二三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的幸福感还不如在一线城市有一套60平的房子幸福吗?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只有具备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时对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时,才成为病理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一种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也就是说它有积极的意义;我的理解就是我们平时的所说的有压力才有动力。病理性焦虑是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这个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了。
对比中产标准,我家离中产还差了十万八千里,虽然我不是中产,但我好像也从来不会感觉特别焦虑,这应该受益于我没有太多的安全感,对自己预期收益不敢抱太大希望(我始终觉得钱到手上才算是自己的钱),对生活的安排一直是未雨绸缪。具体表现为:
1、量入为出,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开支,印象中我好像从来没有陷入过要办什么事,没有钱的窘境。
2、买房、买车量力而行。我买房要不全款,要不贷款的部份手上的存款也是够全款的。这样做的坏处是错过房产大幅上涨的黄金时间,好处是从来没有为还房贷、车贷发愁过。
3、投资也是量力而行,我家也买股票和基金,但一个用的是闲钱,还有一个是所投比例有控制,即使套个3-5年(无论亏损多少)都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个人认为,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焦虑,那是因为想要的总是超过自己的能力。非常赞同@TS 说的:幸福指数比是否中产重要;也很赞同@童儿 说的,是否中产不重要,一代更比一代好才是真理。
-
碧水白露碧水白露
今天17:00下班,如果每天能这个点下班,比增加点存款的幸福指数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