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我所理解的中国式中产阶级

来自综合理财・25篇帖子・532人参与

发帖
温度
温度
温度 温度 2016-09-17 20:19 阅读(1539)

随着《小别离》的热播,中产焦虑一下子冲到大家的嘴边。其实这几年,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百姓普遍生活水准都在提升,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奶粉)、人身安全(人大研究生雷阳)、移民等,这些无疑都让荷包鼓起来觉得自己是中产的中国人焦虑。


中产它究竟在社会中意味着什么?

关于中产的标准,很多很多,端看你生活在哪里,跟谁比?

1、国家标准: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这个“中产”标准很数字化。

大家评论说这个标准太低,因为6万一年就是5000块一个月,太容易达到,人人是中产。就这个收入在一二线城市根本没法买上像样的房子。


2、社会标准:

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咱们论坛贴的很详细,我就不细说了。

大家说这个标准太高或者不现实,一线城市的房子哪容易那么全款呢。

3、我们对中产的印象

我自己感觉,大家对中产的印象,中产是个生活水平比较高的代名词,来自于童年印象中电视剧里的老美,中产是住着别墅,家里说不定还有泳池,开着不错的车,一个人的收入可以养一家好几口,一年里不时来次海外游,食物丰盛。比如《成长烦恼》里的一家人。

当社会经济在过去30年突飞猛进大发展后,大家希望自己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成为印象里的中产。

其实,看看中产在美国的人员占比,就知道是自己美化了中产。美国对中等收入家庭定义为“收入是所有美国家庭收入中值的67%至200%的家庭。”在1971年到2015年的40多年间,美国中产阶级的空心化一直在稳步推进。生活在中等收入家庭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1971年的61%降至2015年的49.4%。


结论就是:其实中产在美国一点也不高大上,就跟它的名字一样,中等收入,中不溜秋,我们大多数人达到它的标准是正常现象。


你的梦想是否设的太高?

正因为过高的定位中产,所以不自觉的把对生活和社会的要求拔高。

虽然哥们姐们们现在坐在光鲜CBD的办公楼格子间,在电脑里挥斥方遒,整PPT、EXCEL、WORD,其实在这个社会中的相对排位,真的比当年的产业工人强?

之前看过一篇讲社会阶层传递的文章,在研究者的分类中,把这两者当成一个社会阶层,两者虽然工作形式、生活水平有显著不同,但本质一样,是社会总体发展带来的改变,两者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差别不大。

从这个角度看,你的梦想要想实现,就不能设定太高。因为你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你的才华,没有为你提供足够的支撑。

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目标要设定在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太高就是空中楼阁。

比如小别离里面的主人公,孩子成绩好的希望出国读进华尔街像姐姐从中国嫁到美国般实现生活素质的巨大提升,成绩一般的家庭希望孩子能读重点大学复制自己从小城到北京的跳跃。。。。


移民真的能实现梦想?

有个朋友说,她老公的大学同学很多都准备移民,因为自己辛苦读大学出来,在跨国企业工作多年,很精英感觉。但实际在社会中发现没什么社会地位,居住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尽如人意。


移民真的能满足“精英感”?想想转基因食品是谁发明的,外国专卖有机蔬菜的超市与普通超市的巨大价格差,开车一个多小时的townhouse和纽约等城市中心的价格差距,以及因为肤色、语言带来的职场天花板吧。。。


踏实努力,认清现实,消除焦虑

真如大家看《欢乐颂》时说的,觉得自己是安迪,实际就是个樊胜美和小邱,能做到关关的都不那么多。


正确认清自己在社会的排序,在现有基础上做切实努力,设定合理目标,才是消除焦虑的最佳方法。



比如琴琴,留在北京读重点高中考北大清华,将来一样有机会去美国名校读研究生,现在名牌高校的大学生或研究生阶段交换一段日子到美国名校是很普遍的事情,但人生现阶段不用跟父母脱离关系,一家人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没有情感负担和经济负担。


比如朵儿出国,给家里带来多大的家庭负担?不然父亲突然遭遇职场变故不用着急辞职,母亲遇到公司变革不用忍辱屈就不敢辞职。


朵儿的问题根源在于自身的情感和恐惧因素,完全不需要以给父母巨大的经济负担来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高中三年之后是大学四年,实际生活中的中产能在中年遭遇职场变故,后生可畏的情况下再恢复到旧轨道?


放下生活中对教育、食物等的焦虑吧。


根据自己、家庭情况制定目标,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努力,才可能靠近梦想。

查看全部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
0.36588215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