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给人带来的另类体验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它比一般的16开的书要小一些,小小的一本,也许就是作者在每一位读者打开这本书之前要告诉大家的关于断舍离的意义:精简生活,舍弃多余的物质和杂念。
这本书是由台湾著名女作家张德芬作的推荐序,她在序里说道,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分为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追随自己的心,会越来越快乐。
关于什么是断舍离,作者在书里这样说道: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质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作者山下英子的工作就是帮助人清理住所及内心没用的破烂儿和垃圾,为在这些破烂儿中苦苦挣扎,烦恼不已的人们做咨询。她决定从事这项工作源于20多年前在高野山寺庙借宿的经历。当时,她看到修行僧非常爱惜生活必需品,且时刻保持着住所的干净,整洁,清爽,这也让她悟出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后来她渐渐地开始帮助人清理住所,整理房间,还到各地去做关于断舍离的演讲。
断舍离的机制
1、关系轴和时间轴与物品的关系:在实施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要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来收拾东西。即只把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的东西留在自己的空间里。
2、断舍离与收纳术、整理术的不同。一般收纳术是对已有物品进行整理和收纳,不减少物品的数量,它的主角是物品;断舍离在清理物品的时候强调的是代谢替换,它的主角是自己。
3、从收拾衣柜开始转变意识。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在帅选衣服的时候,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形象,还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无法收拾的原因与无法舍弃的理由
1、“断”的闸门与“舍”的闸门。即要做好物质的“进出”关,不该往家里买的坚决不买,即使要买也要丢弃已有的一份在添置一份;对于自己已经不需要的物质,要清理出去。
2、三种丢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
3、认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家里堆积了太多的杂物与灰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运气,因为这些杂物和灰尘代表的是停滞运和腐朽运。
4、时间轴的锁定:即刻、现在。即物品与现在的自己的关系。
5、住所的意义。“数量×场所×时长”,这个公式的结果就是环境所承接的能量的大小。“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长时间大量存在时,会消耗住所和自己的能量。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1、“自我轴心”的窍门。在思考物品与自己的关系时,提问的主语是“我”,即我还会用到这个物品吗,这样更利于做出决断。
2、80/20法则:这是一条在各个领域得到普遍运用的经济学理论。在这里即是说20%的物品往往发挥了80%的作用,那么,剩余的80%的物品其实作用不是很大,可以舍弃。
3、知行合一。这是要从培养意识开始,到去实践。先要培养断舍离的意识,在将这些意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断舍离的理论便有了存在的意义。
4、可惜的另外一种含义:即爱护物品的心情。在决定把某样东西带回家的时候,请务必认真感受这种心情。因为,如果这种心情是发自内心的,那就不会把东西搬回家之后就对它置之不理。
断舍离的实践
1、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1)集中时间进行收拾;(2)从不同场所开始收拾;(3)重视运气。
2、学会扔东西。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入手,再以“需要,不需要”和“舒服,不舒服”为标准逐渐提高判断破烂的IQ。
3、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七层,如衣柜等;碗柜、餐具架等空间只放五层;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一层。
4、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无论是取出还是收回物品,保证能够尽快完成。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自立就是让物品能够“自立”;自由就是看物品的摆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所谓自在,是指听话。
意识变化带来看不见的世界变化的快乐
1、养成自动整理的习惯,不但清理了房间,还有其他额外的收获,如改善睡眠和心态。
2、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不管东西多贵,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3、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断舍离》的宗旨是,清理掉住所的一切多余的东西,减少购买欲,即减少物质进入的数量,从而让自己的住所和心灵都达到净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