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体验和真实成本看景区物价
以前没带孩子的时候出去旅游, 我们不怎么在景区消费, 觉得贵, 不划算.
但是, 今年这两次自驾游, 我们都成了景区消费主力, 而且是花得心甘情愿.
草原景区的少数民族服装, 100块一件, 给两个孩子一人买一件, 质量一般, 网上估计卖三四十
湄洲岛码头边的海鲜店, 海虾一斤80元, 我们一家吃了海鲜, 花掉七八百, 回市区可能只要三四百
武夷山天游峰顶的冰棍, 10块一根, 外面这种老冰棍卖5毛钱还是1块, 我们一人来一根, 雪碧15块一听, 来两听
九曲溪景区门口的摊位, 一个木制小船50一个, 市区估计是二三十, 孩子喜欢, 买了一个
上山的轿子, 20分钟的路程, 100块一次, 让孩子坐了一次
然后还买了诸如草帽, 花环, 头纱, 山水画, 各种小玩意, 当然, 回到北京也丢得七七八八了.
我们全家, 从抠门老妈到我们, 都觉得, 这些钱花的值. 换到从前, 我可能也会觉得不划算. 但现在, 一点都不觉得了. 那么, 这些比正常市价多付出的价钱, 消费在哪里?
1) 时间. 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消费的动作, 节约了大笔的时间.
以前有一次也是在海边, 在沙滩玩完饥肠辘辘, 觉得海边的消费高, 多花了一个多小时去市区找, 结果半路就饿得啃了半个面包, 最终吃到的海鲜也不是那么好吃了.
这种时候,我们买的是时间
2) 即刻享受. 在想要的第一时间享用到想要的东西.
也是有一年回老家, 当天往返, 看到路边有我喜欢的南方诱人的红柿子, 其实如果踩一脚刹车就能下车买到, 但当时想的是回来也许也可以, 结果有别的事没买上, 回厦门买不到了, 为此遗憾了好一阵子.
在天游峰, 我徒手抱着20斤的小宝, 爬了八百多个台阶到山顶, 热汗, 饥渴, 就想马上享受到冰棍和汽水, 买了, 很满足. 爬山的辛苦仿佛随着那股清凉飞走了.
这个时候,我们买的是即刻享受。
3) 配合当时的情境, 才能享受消费的快乐
许多消费品, 其实是搭配当时的情境的, 例如看着九曲溪的竹筏, 孩子们也想拥有一个小船, 比如去了看到草原的牧民, 想穿上色彩艳丽的少数民族服装……这些,都是因了那个情境,才增加了消费的意义。至于质量,款式,真的不敢恭维。
这个时候,我们买的是当时的情境。
===================================
撇开这些个人感受去看物价呢?就是我们真实的去看成本。
我家老人们都有个不好的习惯,买了东西就要把物价拿来和老家比一下,比老家贵的就要念叨。每次我都默默吐槽:那北京的房租、运输、经营成本都还比老家高呢,还能让人做赔本生意?两个事物之所以有比较意义,那么肯定是具备相同的背景。
景区的物价看起来高,但是,人家成本也高啊。在天游峰下山的时候,看到两个当地人挑着担子上山,挑的是两大保温箱的冰棍,他们赤膊,晒得黝黑,肩头的擦汗巾已经湿透。我们徒手爬山尚且觉得累,何况他们?这些成本都是钱。所以真没办法把景区物价直接和其他地方的产品直接对比,因为不在一个基准线上。所以, 景区那些快消品、小吃、零食、特色纪念品,想买就买吧,当然,也不要忘记砍价哦。
说到底,旅游旅游,是看一些不同的人和景,消费消费,花的是钱买的是体验,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