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其实比想象中要简单一点
回报也很好理解,要么是钱,要么是爽,举例来看:
1、很多朋友会抱怨工作又苦又累,还时常加班,但如果老板钱给到位了,他会比以前更卖力。
2、某位斜杠青年自称“只要钱给到位,我可以摆出任何姿势随你撩。”
要回报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人都犯了一个错误——马上就要回报。有人说这是不成熟的表现,还有人说的更直白,说这就是穷人思维。
回到上文的象限图,有反馈、付出少的事情容易坚持,无反馈、付出多的事情不易坚持。那问题就好解决了,想办法把这件事从第三象限拉到第一象限即可,把反馈即时具象,让付出化整为零。
玩笑归玩笑,思路倒是可以借鉴的。
有人希望自己可以赚很多钱,额,目标好像有点大,那咱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先攒它个一万块。
使用52周攒钱法,第一周520元,第二周510元,依次减少,最后一周只需要攒10元即可,年末的时候你就有13,780元了呢,比原定目标还多了3K+。
有人许下愿望,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腹有诗书的人,额,目标有点虚啊,那咱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先每天读它半小时。
吃完饭,蹲茅房,睡觉前,再忙也总能找出半个小时吧,每天读半小时,不太艰深的书,一个星期读上1本不算难,一个月就是4本,一年咱们也读了50本书哪。五年,十年呢,你认真读过500本书,相信腹有诗书这句话可以送给你了。
李笑来在《七年,就是一辈子》中写道,你要“成为一个有战友的人”,“战友”不同于普通朋友,需要有共同目标,并肩战斗,并且共享成果。刘瑜说“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像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天然有一种群体属性,愿意向着组织中的“大多数”靠拢。
如果你的身边,没有这样一群小伙伴。那你可以去寻找,社群组织如今已经非常发达。你喜欢读书,可以加入读书群,和小伙伴互相监督、交流;你想要运动,到体育场去,那里是爱锻炼的人士出没的地方,你想考研,到心仪的那所学校勾搭一下研一的师哥师姐,他们是真刀真枪考上的人。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不爱理财,你偏要和他们谈论理财,那你和你身边的人都会非常难受,但你和爱理财的人一起,你会如鱼得水。
即时可见的反馈更容易让人坚持,打游戏很容易,要读书很难,把读书这个大目标分成上图的小目标呢,再给每个小目标设定好奖励和惩罚。
每天阅读半小时,我就会在自己的打卡贴里打卡,月底完不成打卡次数我就会被踢出读书群。今年的60本书计划,年中的时候完成了一半,我得到一个Kindle作为奖励,年底呢,如果按超计划或者超额完成,我要想想给自己什么礼物了。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督促我先生锻炼的时候,我会说“坚持下去你就有人鱼线了哦”他不为所动,因为短时间确实看不到。我就给他变现很多可见的“好处”,比如“今天晚上回来你什么家务都不用做了”“周末咱们开车出去自驾”“明天游戏你敞开了玩”。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乐颠颠的出去跑步了。
彭小六在简书上写文,几乎做到了日更,最初他是怎样养成这个习惯的呢?在一个写作微信群里,每天完不成文章就要发200元的红包给大家。可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习惯,要不人家现在可以日入十万呢。
看过一个TED的演讲,标题就很吸引人“接下来30天喜不喜欢都要过,为什么不做件想做的事呢?”演讲者是个标准的科技宅,他用了三十天的时间尝试去写一部小说。
他的方法也很简单,每天强制自己写1667个单词,写不完不许睡觉。一个月后,他的5万字小说出炉了,虽然很烂,但是他已经可以跟大家调侃“自己是个小说家了”。
当他写成这本其实很烂的小说,他发现做成一件事其实也没那么难,然后这个科技宅完全变了个人,健身、读书、冒险,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心理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个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习得性无助”,指的就是是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其实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你已经习惯失败的感觉。如果你很迷茫,一定要试着去做成一件小事,那种成功的感觉会鼓舞你,做成你真正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