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阅读】《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
因为比较喜欢看日剧,所以我最早的是时间管理大概是手帐这个东西;(主要用来写些计划安排,临时事件和一些清单),虽然有时外出时会不方便,但我还是比较喜欢用纸笔的方式记录。
第二阶段就是看了些时间管理、效率管理之类的文章和书籍,尝试做时间表和详细的计划,四象限、GTD等;但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虽然计划是很好,但执行效果一般,而且由于经常被其他事情打扰,时间表总会被打乱,最后自己也会很郁闷。
最后近期的时间安排就变得比较随心所欲了,不会具体写X-X点做什么事情,确定好的时间例外。
既然是读书笔记,接下来还是说下这本书吧,关于这本书大概做了个导图,所以就不具体写了
写几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吧。
1)顺其自然,我们不是机器人:计划和执行最终要凭借自己最自然的感觉;
之前也看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文章或者书,作用不大,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虽然计划的时候感觉很好,但其实太“计算机”,而真的到处理的时候,很少会按优先顺序进行;最终大概只执行了一半到三分之二。
比如你今天最重要的工作是A,结果老板临时要你去做事情B,按任务四象限,或者“A\B\C法则”,应该选择继续做A,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做B。
2)将一天分为若干时间段,而不是制作时间表:
其实原来在看一些效率管理的文章和书的时候,我也不会列时间点的,因为感觉很像课程表,最多也就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写一下(应该要以六要素排下顺序,然后优化),试过几天,发现写时间表和列事项两者之间实际完成的效果其实差别不大,甚至有时候,只是把事情列出来,自己随心去做,效果会更好,(比如复习的时候,看书看进去了,其实是没管时间的;但如果放个时间节点的话,你正看的起劲呢,突然打断你要你去做其他事情,你的心情是郁闷呢还是郁闷呢)。
关于时间段:
①具体是以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身心状态六大要素决定如何安排每天的时间段的;
每一个时间段是要不断优化的;
②把每一个时间段列出步骤(大纲或提要),而不是只列出任务结果;有效的计划一定是包含了对任务执行过程的思考,要把任务执行关于过程的思考放在计划这一端。
③每个时间段分一个界限,每个时间段的任务安排八分饱即可,期间的切换可以用一些有仪式感的行为进行分割;
3)碎片清单
①信息:你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记下标题;
②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别人让你做的事情,记下内容;
③想法:关于自己想要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的想法。
④碎片清单的处理
(1)、一但有空,随时翻阅处理,思考这个事情怎么做
(2)、如果积压太多,要及时归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碎片清单,把眼前想到的关键信息写进去,审查旧清单的内容;
(3)六种事情:不做、以后做、现在做、排期做、找人做、怎么做;
不做、以后做、现在做→处理碎片清单时候解决
排期做、找人做、怎么做的事情,安排在每日任务清单
(4)、六个准则:
A)可以不做吗?可以就删除,犹豫不决就留着;
B)可以后做吗?可能不是近几周几个月的事情,可以放到另外一个压箱底的清单里;
C)可以找人帮忙吗?
D)可以现在做吗?顺手处理;
E)有明确的时间点吗?如果明确知道哪天做,直接放入当天的日程;
F)接下来我能做什么?大的计划从小处着眼,看眼前具体能做些什么;
4)碎片化专注
①把想法落实到具体动作;
②消除环境的刺激碎片:手机要放远静音且扣过来放、电脑图标隐藏、零食不要放在眼前、办公桌要整齐;
③用纸笔思考:
④两个自己:一个监督者,一个执行者;让自己控制计划和执行;
⑤过程:专注—放空—专注—放空—专注—放空……(放空:做点别的事情;如喝水、起来走动一下)
⑥不限定25分钟专注的自然番茄时钟;
⑦记录碎片化日志(写日志并通过记录的过程思考)
A)对于事件的记录:记录你见过的人、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它补充的是你的大脑记忆。同时,也可以记录那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贴些照片。
B)对于思考与感受的记录:更进一步,你可能需要对基于事件的所思所想进行记录,这些都是你宝贵的智力财富。对于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想到了哪些?今后碰到这类问题怎么处理?你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你如何进行改变?
C)基于特定领域的记录:如理财、学习、锻炼,这些都是你要关注的具体方面,帮助你唤起自己对该领域的思考与情绪,促使你坚持。
D)成长与成就:你可以记录自己的进步,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它们可能没有什么直接的功用,但是会增加你的积极体验,促使你变得更自信,对生活更满意。
E)对于日程安排的记录:这部分和我们前面讲的碎片清单及每日任务清单的作用一样。
5)每日任务清单--每天最重要的一些事务
1、把碎片清单中没有移除的剩余碎片放进每日任务清单里,用任务清单来引导自己在一天中的专注和聚焦,将任务逐一搞定;
2、时间安排---别让事情占满你:如果一个人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他就会放慢节奏或增加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时间。(任务清单的八分饱)
3、有效的计划是对任务执行过程的思考:列任务时要细化,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4、计划是活的。
6)习惯养成&坚持
A) 习惯养成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flappy bird)
第一阶段:无知阶段,还没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不打算培养习惯;
第二阶段:探索尝试期,开始着手培养习惯,new bird(重点关注,多数人折在这里;)
第三阶段:行为固化期,习惯行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需要让它更加稳固,把它对我个人的意义放大;(重点关注)
第四阶段:习惯稳定期,即使有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变化,也有信心重新开始建立它;
B) 语言可以改变思维
为你想培养的习惯找到具体的语言,坚持使用这样的语言和他人、自己对话。
C) 用做什么来纠正坏习惯,而不是不做什么
D)关注总体概率而不是一两天的得失,习惯培养概率达到60%已养成习惯。
E)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习惯
思考和实践
1、碎片化清单:以前经常有一闪而过的念头,然而大部分时候是不了了之的;而最近两天随身带了个小本子放在大衣口袋里,然后会把很多琐碎的事情记录下来,发现其实很多想法会被实现的。比如管理小组聊天的时候佟佟说道战拖+正好在看《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这本书+早起任务打卡发布了相关任务几件事,(因为记录过,所以想的很快),十分钟内就发起了一个小型的100小时的计划的召集令,而且得以实施。
2、打卡,之前的打卡中断了,大概是有段时间,打叉的次数太多,后来以自己忙的借口,都是有一阵没一阵的,想尝试下作者的方法;
【主动打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察方式,主要是关注自己是否发生预期行为和行为效果。
当你要培养某个好习惯时,只打钩不打叉。没有必要关注失败,而应关注自己的进步。】
3、早起,参加了早起小组,今天正好第60天,发现确实时间可以慢下来很多,准备把看专业书的时间放在早上(不被打扰);早上阅读的时间改到晚上(打扰也可以继续)。
4、关于坚持这件事,原来的计划,很多其实是太满了,说白了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学会减计划,制定预期合适计划的八分饱,增加仪式感,让过程简单一点,但时间坚持的长一点;比如跑步这件事,就改回骑车和散步了。结果是虽然强度降低很多,但锻炼时长加大;准备习惯后慢慢加强度(最终目的是自己养成锻炼的习惯)。
我喜欢那个把事情分为六类的那点,觉得特实用~加油!我看好你哟~
很多干货啊,妥妥的
喜欢手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