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脚下的那朵云——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转老公滴读书笔记
当我拿起这本讲哲学的书的时候,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上大学以来读过的书不敢说有太多,几百本总还是有的,哲学基本属于完全不会触碰的那一类。当然,这本书其实也能算是哲学的书,这只是一本哲学的科普书。(说到科普书,这里安利一本,其实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上帝掷骰子吗?》,有对量子力学感兴趣的同学请自行阅览。)
说回到哲学的话题,关于这个词语,总会让我想起来十几年前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场景,埃德蒙在狱中向神甫求教哲学的时候,神甫说,哲学是不可以学习的,因为那是耶稣升天时脚下的那朵云。只能去领悟,不能去学习。外加上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如果大家仔细想想自己学过的所有课程,哲学几乎是应试教育中最应的那门课,教科书上面那些东西,你就是跟人闲聊的时候都用不上,更谈不上去好好学习了。而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对哲学这个概念(注意,不是学科)有了那么一点点的认识。至少,再看到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证伪这种名词的时候,不会一无所知。既然是读书笔记,摘抄几段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以及我本人的一些认识。
归根结底,我认为哲学不过研究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死亡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世界是什么?而这两个问题恰恰又分别是宗教与科学所面对的根本问题,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在诠释前者,而一切科学的存在都是为了回答后者。可能正因为如此,这本书里面前25%一直在讲宗教,讲宗教战争,讲宗教改革。后30%则在讲万有引力,讲进化论,讲量子力学。剩下不到的一半内容才真正在讲哲学。
很久以来,我一直觉得科学与宗教风马牛不相及。读完本书后现在发现,其实这两个东西是非常相似的,在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对于宗教的态度,至少不是那么排斥。比如牛顿这种牛人,在二十多岁匆忙开创了力学与光学两门学科,又捎带手为了解决这两个学科里面的问题鼓捣出微积分之后,就一头扎进神学的领域里面了。再比如爱因斯坦,搞出来狭义和广义相对论这种伟大到无法形容的理论以后,到了晚年苦苦思考的一个问题居然是:上帝应该放在哪?其实仔细想想就能看出来宗教与科学的相似之处,在科学研究中往往会先提出一种假说,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如果最后越来越多的现象都表现出这种假说越来越靠谱的话,这种假说就可能形成一种理论;宗教也是一样的,先假定有一个神或者某种至高权威的存在,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但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相信科学的这种解释呢?这是因为根据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对于一个事物的解释,人们总是倾向于一个最简洁的解释。比如说下雨,科学会根据什么气温,湿度,地形等影响预报出某一时间段,某个地区的降水概率,这个概率往往是一个有限范围内的数值;而宗教一般会告诉人们需要心诚则灵,但是要心诚到什么地步,这是一个没办法说清楚的事情。如果这个雨下了,在科学看来,说明预测成功,之前所加入的因素是有道理的;而宗教看来,则会说诚恳的心感动了某个神,但是这个感动和雨下了多大,下多久,是不是下成洪涝灾害又是一件说不清的事情。如果雨没有下,在科学看来,说明这种情况出现在预料之外,可能会有某些因素没有被计算进去,预测模型还需要修正;而在宗教看来,可能会说是人们心不诚。但问题在于,某种因素没有被计算进去从而导致没有下雨是一件可以被证伪的事情,科学工作者可以穷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造出来只有单一因素不同,而其他条件都趋同的两种场景进行对比。而心不诚这件事是没法被证伪的。证伪主义的发明,奠定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不仅仅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领域也是需要有证伪这个概念。正因为有这个概念,才有了法律中的无罪推定原则以及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中当事人不得自证其罪这一条款。本书中我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对科学的定义——“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结论。””说直白点,科学就是我们在一堆科学假说中,挑出一个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与观测数据,而且表述尽量简单,而且还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我读到这一段时,联想起去年读完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之后的感慨。虽然我本人就是个理工科学生,而且身边认识的人绝大部分也是理工科学生。但是可悲的是在生活中能做到书名所说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不信的话,大家可以随便走进一家卖彩票的地方,你一定可以看到一群人抬着头,盯着墙上贴着的过去N期彩票的数字分布图,然后不知道通过一种从哪里得到的公式,计算着下一期彩票的号码。其实这种看似完全不理性的行为与人的本性有很大关系,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固化在人类DNA中的一种特质。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本书也有详细说明,大家可以去翻翻。
此外,这本书还纠正了我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它把解释了形而上学这个词的意思给我解释清楚了。以前十几年的看到形而上学的地方,总是会如蛆附骨般地跟上一句”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古代的那些哲学家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专门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问题呢?教科书里面这种不负责任的写法,直接导致了现在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至少有一半以上都不知道这个词的正确读法,而知道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的人估计不到百分之一了。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形而上学这个词是中文翻译史上,堪称”信达雅“的典范。这个词从构成法的角度讲是一个合成词,形而上+学。这个结构其实与数学是一样的,数学就是与数字有关的学问,形而上学就是形而上有关的学问。形而上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叫做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人。这也是在教科书中被各种黑的(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种明显是杜撰出来的东西,稍微想想就能明白,要是按照教科书里的说法,玩一把思维实验,让伽利略用纸球和铁球从高空同时扔下去,肯定是铁球先落地。因为在那个时代无法在真空条件下做这个实验)。亚里士多德生前写了很多著作,但是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因此他写的这些书在那个年代就很难被归类。结果有个人就想了个好办法,把他的书分成两类,一类叫做”研究有形体的事物“,一类叫做”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翻译到中国,前一类就被翻译成物理学,这个很合理,事物原理的学问。后一类则是从《易经》里面找了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没有形体的概念被翻译为形而上,那么研究它的学问就被翻译为形而上学。作者在这里也转述了形而上学的真正含义——”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
第三个比较好玩的地方,是关于劳动。我们之前的课本里面会讲劳动是人类的天性,而这个社会(与历史阶段以及意识形态无关)对于劳动又是普遍歌颂的,从而衍生出各种对于靠自我奋斗而成为富翁,名人,伟人的崇拜。但是作者指出,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如果劳动是人类的天性,如同吃饭睡觉拖延是人类的天性一样,为什么需要歌颂呢?有谁会因为吃饭能吃,睡觉能睡,做事能拖而被歌颂?答案恰恰相反,劳动是逆着人类天性的,因为劳动是在消耗身体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对于任何一种生物而言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的,基因里面就包括了不喜欢劳动这种信息。我看到这段的时候,脑洞大开地想,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光合作用,那么现在的社会形态应该还没有发展出语言吧。
当然,本书中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很多,从kindle上读书笔记的条目来看,达到了我记读书笔记的密度之最。我记得读高中时,教政治的老师曾告诉我,一定要读一点哲学。现在回想起来,老师当时所言确实是肺腑之言。读哲学的意义不是让你看透生死,望透红尘,毕竟圣人这个行业早就取缔多年。学哲学更多地是给你的头脑提供了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让你可以提高看待一种现象或者具体事物时的认知水平。比如说,如果我不是在本书中看到了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论的解释,那么现在读《第三帝国的兴亡》时就一定对纳粹上台和希特勒独裁的发生无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这也正是读书的意义,就像是刘瑜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写的那样,”对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回到那句老话,体胖就该勤跑步,人丑就该多读书。自勉,共勉。
如果大家有兴趣一起讨论读书,敬请关注老公的微信号”风林火山灰写字的地方“。谢谢
我超级想把你老公拉进我们微信群 哈哈 太牛了
每一篇都那么精彩
这绝对是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 写出来的
有着理科的思维 有着大量阅读的北京
是,不过我也想通了,各司其职,毕竟现在我除了管小孩,家里各种平时收拾家务做饭洗衣服等等老公也算是包圆了我要懂得知足,现在尽量早上早起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期待宝宝更大一些了估计自己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能多一些吧
老公表示很害羞
他自小作文就比较好,只是上班之后荒废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刺激起了作用,去年看到我们业内一个毕业3年半的研究生竟然就是靠着博客的文章出了一本我们行业的专业书,之后就是对老公的各种刺激。。。其实我也应该反省。。。不过幸好今年我俩都开始上进了就是跟老公一比,我的文笔好菜。。。。继续努力
家里老公都有优点,我们现在就要学会挖掘老公的各种闪光点
哈哈拉进群吗? 我怕女生会害羞呀
哈哈 男生是应该刺激刺激的 哈哈 已经关注公众号了
哈哈 哈哈
形而上那个好经典,学到了,另小她有微信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