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我的读书笔记—3月

来自21天变财女・300篇帖子・2663人参与

发帖
国容

【国容听书笔记】16年3月——吕后传奇 (三)

国容
国容 国容 2016-03-19 17:44 阅读(445)

废立之争

      刘邦称帝的时候已经是五十五岁了,五十五岁的刘邦当了皇帝,可以说是进入老年了。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邦一即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皇储的问题,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谁来接任他做第二任皇帝。而实际上刘邦在汉二年已经立了太子,在他有两个儿子的时候,一个是他的大儿子,就是那个曹姓外妇生的刘肥,再一个是他的嫡长子,就是他和吕后生的刘盈。在他有这两个儿子的情况下,刘邦匆匆忙忙把刘盈立为了太子,当然他这么作是出于一种考虑,因为刘肥虽然年长,但他属于庶出,刘盈年幼,但他是嫡生,他要立的是嫡长子。但是立了刘盈以后,刘邦越来越发现这个儿子不行,因为在立了刘盈不久,几乎是在同时,刘邦的身边又来了一个女人,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戚夫人。

     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以后,深得刘邦的宠爱,并且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刘如意。光从这个名字看,就知道刘邦对这个儿子多么满意。刘邦有了刘如意以后,就有意地把他和刘盈作了比较,越比越觉得刘盈不行,这样刘邦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想废立太子,废掉原来的(刘盈),再立新太子(刘如意)。史书中记载:“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第一句话讲戚夫人是日夜侍御,刘邦跟戚夫人的关系“日夜侍御”四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朝暮陪着刘邦,“赵王如意是常抱居前”,刘如意是经常被刘邦抱在怀里。刘邦还说了一句话“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刘邦的意思是不能让那个不像自己的孩子(刘邦觉得刘盈不像自己,而刘如意更像自己)占着位置,而在我的爱子之上。这说明刘邦对戚夫人是非常的宠爱,对赵王刘如意也是宠爱有加,于是这个废立太子的意愿就逐渐地形成了。

 

       戚夫人是山东定陶人,她是在刘邦做了汉王以后来到刘邦身边的。戚夫人得到刘邦的宠爱,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年轻。刘邦做皇帝这一年是五十六岁,他做汉王的时候是五十一岁,而戚夫人来到他身边的时候是不到二十岁,五十一岁的汉王刘邦,得了一个十几岁的爱妃,日夜侍御,年轻貌美。这是最起码的条件。戚夫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嫔妃不具备的条件,因为在刘邦的身边,不光是有吕后和戚夫人两个女人,刘邦后面美女相当多,戚夫人能得到宠爱,自有她的独特之处。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戚夫人唱歌,后宫有几百宫女伴唱,另外还记载,戚夫人善跳翘袖折腰之舞,翘袖是甩袖子,就是戚夫人很善于跳那个长袖的舞,能歌善舞;戚夫人还会演奏乐器,她是能填词、会唱歌、会跳舞、会乐器,样样精通。史书也记载了刘邦唱歌跳舞的事。刘邦在汉11年平定黥布叛乱以后,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停留了几天,他在家乡和父老们相聚的时候,演唱了他一生中创作的两首歌曲之一,就是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是一边演唱,一边击筑,这是很时髦的。在当地他选了120个年轻人,亲自教他们,而且唱到高兴的时候,刘邦亲自跳舞。这就是说,戚夫人所擅长的四样,作词、唱歌、跳舞、演奏,刘邦样样都会。刘邦从小在家里是挣钱的活统统不干,就是玩儿,他跟戚夫人的关系之所以很亲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俩能够玩到一块儿,你别看他五十多,戚夫人十几岁,俩人能玩到一块儿,看来他俩是有缘的。从这点上看,戚夫人是有功夫、有才艺的,这是其他的嫔妃所不具备的,这是戚夫人在年轻貌美之外,深得刘邦宠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俩能玩到一块儿,所以感情非常好。在刘邦身边的这两个重要女人里,他和吕后更像是政治伙伴,不像是夫妻,他跟戚夫人倒是玩得格外投机,恩爱有加

   

      在刘邦看来,刘盈和刘如意如同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亲儿子,但是他对这两个儿子各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刘如意很像他,刘如意的做派、行为很像刘邦,他认为刘盈仁弱,仁是仁德,觉得刘盈这个倒很仁义,但做事太不果断,太仁弱。所以刘邦对两个儿子有倾向性,对吕后和戚夫人他也有各自的看法。戚夫人得到宠幸,常常跟着刘邦,而吕后年老,经常留守关中,两人很少见面,关系越来越疏远。并且戚夫人整天是哭哭啼啼的,想让她的儿子取代吕后的儿子做太子。这说明,戚夫人是公开走上了挑战皇后之位的道路,如果这个挑战成功了,收益极大,如果失败了,那么下场极惨,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不归之路。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有好几次差一点代替了刘盈做太子,就是因为刘邦是支持戚夫人挑战吕后的皇后地位的。这就带来了一场重大的变故,就是废立太子问题。

 

   这件事情一出来,首先引起大臣们的反响。太子太傅叔孙通(太子刘盈的老师,官拜太子太傅。)叔孙通说,你一定要废嫡而立少的话,我首先把我脖子的血撒到地上。叔孙通作为太子太傅,他不能不去为太子争,他的话份量非常重。这个话一出口,刘邦马上就说,我那是开玩笑,逗你玩儿的。这叔孙通不依不饶,下面又说了几句话,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是国家的根本,根本一动摇,整个国家就动摇,你怎么能够拿着国家和天下的根本开玩笑?这个谏词反映了朝臣们的一种意向,除了叔孙通还有张良等,几乎所有的大臣一致反对。这是因为大臣们重制度,立嫡、立长是制度所规定。国家立了一个年长的国君,比立一个年少的国君要好得多,所以中国古代历来有一种说法,叫国赖长君,一个国家仰赖的是一个年长的,富有经验的国君。刘盈是嫡长子,而且是先立后废,封建社会的帝位选拔,在选谁做太子的时候,这是你家庭的事,朝臣不干涉,但是一旦选定了太子以后,这个太子就不能轻易废掉,除非他有大恶,如果没有大恶,轻易地废太子就是动摇天下的根本,所以,朝臣们看重的是这个帝位继承的制度不能破坏。刘邦是想废一个旧的太子,立一个新的太子,如果他坚持要这样做的话,谁也没有办法,因为最终的决定权是总裁判长刘邦,他有最后的裁决权。无论是大臣,无论是吕后,无论是太子,谁的反对都是无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明确地站在了戚夫人那一边。   

   吕后当然不会放弃。吕后看重的是利害。因为一旦立了刘如意做太子,那就意味着刘盈失去了皇帝之位,同时,还意味着自己这个皇太后也当不成了,废立太子对于吕后来说,是帝位和后位的双竞争,既是帝位之争,又是后位之争,所以,吕后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吕后一开始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第一个反应就是恐慌啊,她非常害怕,她怕儿子失去帝位,她怕自己失去后位。但是,吕后毕竟不是等闲之辈,此时马上表现出来的那种政治强人的素质,她在短暂的恐慌之后,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吕后首先是密切关注这个事情的发展,有一天,刘邦和几位朝臣谈废立太子的事情,就是刘邦问周昌这个事怎么办?周昌这样回答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这是有名的吕后跪谢周昌的故事。这说明她太关心皇帝和大臣们议论的事情,刚好都让她听见了。退朝下来,吕后就闪出来见到周昌,扑通一声跪下了,说道“微君,太子几废”,如果没有您的话,太子这一次就要废掉了。吕后身为一个皇后,竟然向大臣下跪,说明她对周昌多么感激,说明她对这件事情多么关注。跪谢了周昌以后,吕后的第二步就是向张良求计。有人给吕后建议说,张良足智多谋,你现在遇到这个为难的事,为什么不向张良去请教呢?其实,张良也是反对废立的,但是张良不像周昌老是那么期期,他也不像孙叔通说你要废太子我就颈血污地,张良不那样做,他劝归劝,劝了不听就回家,闭门不上朝了。吕后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她的哥哥吕泽去劫持张良,张良轻易不出门,偶然一出来就被吕泽劫持了。吕泽是一员武将,他把张良劫持以后,非叫张良给说个主意怎么办?张良说,这个事不好办,说过去陛下打天下有什么困难找我,我可以给他出出主意,现在是你们家里的事,要我们外人去说,怎么说也不行,说了也未必管用。你要真想让我去说,那这样吧,说皇上非常想请四个人,这四个人都是皇上一直请也请不来的,你们想办法准备一份厚礼,再写信写得谦卑一点,把这四个人请过来,也许会用得上,张良说了这么个主意。这四个人是谁呢?这四个人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和甪里先生)。 

  

      吕泽得了这个计之后就告诉吕后,吕后立即依计而行,马上派人把这四个人请来了,请来以后张良交代,让这四个人特别是上朝的时候,要跟在太子后面,十四、十五岁的太子后面跟着四个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一定要跟着,而且要让皇上看见,吕后就照此办理了。

  

   晚年的刘邦废立太子的愿望越强烈。因为他知道,再拖下去,他自己就没有机会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刘邦举行了一次朝宴,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这次朝宴,就在这个朝宴上,改变了刘邦废立的想法。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朝宴呢?这次朝宴刘邦是抱病出席,有戚夫人陪侍,太子也来了,就是按照前面张良说的,太子来的时候,后边跟着四个老人,被刘邦看见了。刘邦的文武百官都是他由任命的所以他都很熟,但是他发现了四张陌生的面孔,而且这四个人年龄都是八十多岁,头发、眉毛全白了,衣服、帽子非常讲究,刘邦一楞,感到很奇怪,他就派人上前去打听,请问这四位先生的大名,这商山四皓借着机会来到前面,先给刘邦施礼,然后报上姓名,“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这四个名字一报,刘邦是大惊失色,于是马上就问了,说你们四个人我请了多少年,你们都不来,为什么你们现在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很从容地回答,说陛下看不起我们这些读书人,张口就骂,我们四个人绝不吃这一套,义不受辱,我们是害怕你,躲起来了。现在,太子是个仁义之人,爱惜天下的才士,天下的人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四个人来辅佐太子。刘邦听完以后心中一振,百感交集,他就对这四个人说,既然你们几位出来了,就请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敬完酒、行完礼就退回去了。四个人刚一走,刘邦就指给戚夫人看,说,这四个人就是我多年请不来的商山四皓,是四位天下闻名的高士,如今他们都出来辅佐太子,说明太子的羽翼丰满了,现在看来难以撼动了,吕后真是个人物啊。戚夫人一听知道大势已去,当场失声痛哭,这是百官的朝宴,戚夫人心里当然难受,但是不能哭出声来。刘邦这时候也是百感交集,他对戚夫人说,你起来,我为你唱一首楚歌,你给我伴舞,刘邦就即兴唱了一首他的《鸿鹄歌》。这是刘邦传到今天的第二支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的意思是,鸿鹄就是大雁,大雁一飞,能飞千里之远,它的羽毛已经丰满,可以横渡四海了,我还能做什么?我们即使有弓箭,对于高飞千里的鸿鹄,还有什么用?从此以后,刘邦是绝口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这场朝宴彻底改变了刘邦废立太子的念头。

 

        在这之前张良劝,叔孙通劝,朝中大臣反对,那么多人的话刘邦都不听,甚至有很多人出面替他拿主意都被他杀了,为什么这四位老先生一出现,刘邦能够改变他废立太子的主张呢?刘邦从商山四皓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这就是舆论的压力,这四个人的身份是山林之士,都是八十多岁行将就木之人,就这么一些人,他们都愿意来辅佐太子,说明天下有一股支持太子的强大社会舆论,这是一种公议。刘邦要废太子不能说没有私爱,但他从商山四皓的身上看到了公议,所以刘邦最终是以公议战胜了自己的私爱,再也不提废立之事。本来,在废立太子的进程中间,戚夫人占有很大的优势,她最大的优势是有刘邦的支持,这是一种政治力量。然而,吕后也有支持,吕后的支持主要是一种舆论的力量,尽管有多少人反对废立太子,刘邦一直是站在戚夫人一边的,但是戚夫人最终还是失败了。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2)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
0.87782597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