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母亲的自我修养 ——读《亲爱的安德烈》
我不知道大部分的女人在为人母时的心理状态如何,但我能准确地描述自己做母亲的那种感受:除了在孩子诞生那一刻惊讶于生命的奇迹及伴随而来的淡淡喜悦,接下来陡然而生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负担和隐约出没的逼迫感,有点像马上要错过回家的末班车的感觉,惊惶、慌乱。说真的,做母亲很不轻松。这种不轻松不是将孩子看做累赘和羁绊,而是沮丧地发现到目前为止,自己还没有取得母亲资格合格证,难以胜任一名好妈妈的角色。
儿子是促使我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倒逼机制”,是的,就是在他出生后的短短几天内,一直自认为淡泊人生名利、工作得过且过、生活只求穿暖吃饱就好的我,突然之间变得不淡定不从容了。一个奇特的念头闯入柔弱如绵羊的我的内心:我想要修炼出一股无所不能的“洪荒之力”,来为我所爱之人,开辟一片人间乐土。本应该好好安心坐月子的我在那段特殊的时光里却一直在伤脑筋、在盘算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想到的最为经济又方便快捷的方式便是阅读。
育儿百科全书或者说说明书式的罗列孩子成长的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情的书籍对于我没什么吸引力,我觉得那是“术”层面的问题,真正碰到具体的问题或者想要预防某些具体问题,我直接翻开那些“字典”查找并对号入座就是了,我并不需要将如此庞杂的信心输入记忆库中。我所寻求的东西似乎要高一点点,或者干脆说,我在寻找一种“道”,也就是理念的东西,来高屋建瓴地引领我扮演好母亲的角色,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便因此闯入了我2016年的阅读清单。三本中被我排在最后阅读的《亲爱的安德烈》是激起我内心最强劲浪潮的一本,一是因为我的孩子迟早要进入让每一个成人都不安却无法言说的青春叛逆期;二是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面对一群表面上健康、朝气、活泼,其实内心澎湃、挣扎、作困兽之斗的男孩女孩。我满怀憧憬地阅读这本书,渴望从里面汲取养分,去更合理地帮助我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们。
在阅读《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默认作者龙应台是已经取得“母亲资格合格证”的成功MM,而儿子安德烈也是成功的儿子,他的成功佐证了MM的成功。在对母子书信充满艳羡地阅读中,我思考的主线便是“一名母亲应该如何实现自我修养”。
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视野和才情,再不济也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母亲都知道,每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好奇宝宝”,从咿呀学语开始他们就在向父母不停地发问,他们渴望了解这个世界。可是孩子长大了、进入初中高中的他们不再发问,不是他们不再有探索心而是逐渐懂得即便自己问了父母也解答不了,解答了也难令自己信服。我常常在想,要是龙应台不是声名遐迩的作家、不是著名的时政观察员、不是“华人世界最为率性犀利的笔”(当然这些的背后是其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才情),而是如千千万万我所知道的父母那般,为了生活乃至生存而营营役役,才情、阅历、见识都寻常至凡庸,那她能为安德烈解疑释惑、能“挑逗”出其智慧和思想、能与之就某个问题展开激辩并摩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吗?我想不可能。所以,做母亲不要停止对自己的要求,努力去进步,让自己尽可能的能与孩子“旗鼓相当”,他的问题你大体了解,即便不会也有能力引导他自己去解决。身边有一例子,小学低年段的小侄子在电脑操作上甩开其父母数条街,常常说父母笨。这平凡的生活场景,常让我深思并反思自己。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努力去成为那样的人。看到有家长为了自己的麻将娱乐而无暇关心自己的孩子,有人甚至将孩子捧在膝头任其犯困也必须将手头的娱乐进行到底,更让人愤怒的是有父母为娱乐而动手打哭闹的孩子。这些场景让我痛心,我的学生中就有一些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而他们的表现真的令人堪忧,不仅仅是学业更多是许多品质的缺失。另外,记得还在孕期时在妇保所做产检,听到一群“大肚子”在待检时高声聊天,诉说着自己如何通过打牌打麻将来消磨无聊的孕期,还讲述了自己某朋友某亲戚“堆长城”堆着堆着宝宝就临盆了,换来众人哈哈大笑;一同事也是著名的麻友,讲自己孕期迷麻将,所以孩子刚学说话就就闹着要“麻将”,对于诸如此类的例子,我没法笑,而是像“卫道士”般生出对社会和对这些即将降生的孩子的隐忧。孩子是“模仿性”动物,而不是“听教性”动物,与其不厌其烦地说教引来孩子的抱怨和不悦,不如身体力行开始践行自己的梦想“诱使”孩子悄悄模仿。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我期待孩子可以爱上阅读,我开始努力阅读并坚持写读后感了。安德烈与菲利普的优秀能没有母亲的影子吗?
积极思索母子沟通的有效方式,趁孩子没有“抛弃”你,趁一切还来得及。也许每一位母亲都有这样的恐惧,恐惧我们与自己最亲爱的孩子会“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薄” 。所以,要努力做尝试,尝试找出与逐渐长大乃至成人的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龙应台以书信的方式与儿子开展了跨国度跨文化跨代沟的沟通,而且我们看到了对母亲敞开胸襟无话不谈的安德烈和菲利普。这不知道羡煞了普天下多少母亲呢。也许,普通如我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有作者的成就,但我会试着去避免“吓走”我的孩子。在我们的传统里中,在我们的文化里,母亲最大的特征就是“唠叨”,而父亲最大的特征就是是“威严”,前者令人烦,后者令人畏,为此大部分的孩子在长大一些就不愿意与父母深入沟通了。我要严格要求作为妈妈的自己,“少罗嗦”!别老是“多吃点”、“多穿点”“做作业做好了没有”、“成绩怎么样”……要求宝爸只负责带出去户外、拍照、运动、多倾听、多微笑、少“下令”。
学会放手,虽然不容易。我私下将龙应台视为“民主型”母亲,她内心应该也有过如大部分中国母亲那样对孩子牵肠挂肚、恨不得为孩子代劳一切的冲动,但是她的涵养和学识,让她克制地对孩子保持着距离与尊重。在安德烈给妈妈的《烦恼十九》一信中抱怨自己“反叛权威”而遭老师打低分、被送“嗑药”“名誉”后,MM去信息:“需要我跟英文老师打电话吗?”安回信息:“不要。我已经处理。放心。”另外,在MM给安的信《有没有时间革命?》中描述菲利普iPod被老师没收后的沮丧,MM问:“那……你希望我去和他沟通吗?”菲利普回答:“那对他(指老师)太不公平吧。不要。我自己会处理。”反观我们的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堪忧,当然这与父母关系重大,我们的父母喜欢自己大包大揽一切关于孩子的事情,不知道给他们机会去与这个复杂的世界周旋,当然也就没有太多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个孩子的手机被没收,家长会火急火燎地赶到学校为孩子解围、甚至有帮着孩子一起闹着要回手机!!!私下与自己约定:在孩子成年前,给他更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锻炼。十七个月大的儿子在与哥哥(老公侄子)因为争抢玩具而无助地哭闹并用眼神哀求我助力的时候,我不插手让他自己去与哥哥沟通,听他甜甜地冲着哥哥叫“得得,玩玩”(意思是,哥哥,给我玩玩吧)的时候,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希望在他年满十六周岁后,我能一如既往地学会放手,尊重其决定,只提参考意见,不“武力干涉”,包括就读学校、大学专业、职业选择、择偶、购买房产……不以爱的名义禁锢所爱的人,经常检点和反思自己的“爱”是否泛滥,泛滥到孩子难以招架。
拥有这样一种智慧和能力,让孩子可以与我开诚布公,即便青春期的恋爱与尴尬。中国的父母和老师,或者说我们“含蓄”的文化,是一个回避“性”的文化,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人在为“性别教育”鼓与呼,但这种教育的空气还是非常的“稀薄”,我们仍然在遇到孩子早恋问题就如遇到洪水猛兽那般惊恐欲堵之为快或者暴怒斥责威逼或者手足无措放任之。当然悲剧也就经常出现,比如中小学生“怀孕”常常在媒体中爆出。在《烦恼十九》中安德烈对妈妈倾诉的“麻烦”之二就是失恋了,妈妈则在回信中表示了自己的牵挂,但不说教,她在说歌德的恋爱。好智慧的MM,太精彩了,可能自己读过才可以感受。在小侄子的口中我隐约会听到某某同学喜欢某某同学之类的话语,天呢,他才九岁,警觉地我也因此多次问嫂子:“如果你儿子早恋,你会怎么办?”其实,我也在问自己,我很害怕我的儿子在哪天突然跟我说妈妈某女孩子有多可爱(特别是最敏感的青春期里)因为到目前为止,我真的还没有想好对策,既可以不吓到孩子保护那种朦胧的美好,又可以告诉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强堵与放纵都不可取,疏导才对,那么怎么疏导呢?目前为止,我可能会“抄袭”龙应台,搬出歌德描写少年的诗句:“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告诉孩子:“十九岁(或者十七岁或者十八岁,嘻嘻嘻),我觉得,正是天上星辰和地上欲望交织、甜美和痛苦混乱重叠的时候。你的手足无措,亲爱的,我们都经验过。”
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世界上并非只有成功和失败,为此不需要我们的孩子“不成功便成仁”。我曾经多次思考这些问题:我会将所谓的成功学灌输给孩子吗?这个世界上一定就要把人分为winner 和loser 两种吗?没有哪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失败、没有哪个妈妈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那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将功成名就与快乐幸福挂起钩来。前几日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新闻: “天才儿童因为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母亲怒骂:‘你怎么不去死呢’”这也许是那位母亲一时的气急之语,但也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期待落空而生怨气的缩影。我在想,失落至极之时再遭受本该是温暖港湾的母亲的“落井下石”,孩子的心该是多么的天寒地冻。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期待去压制孩子,而其实这真的是对孩子好吗?我们需要的是教会孩子在追求成功之前先掌握如何从失败中优雅而淡定地站起来的技能,教会他去悦纳自己。也许我们可以学习龙应台在《给河马刷牙》中的描述,真真让人动容,她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们最终极负责的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为他没有如你所期望而失望,平庸也好非凡也罢他就他。这样亲子之间就会少一些紧张多一些融洽吧。
虎“母”无犬子,我坚信想要让孩子优秀,作为母亲先要自己足够优秀,这是阅读《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的启迪。
最后,想引用作者的原话,向每一位在不断自我修养的母亲致敬,为每一个努力的妈妈加油:“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着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趁孩子睡了,深夜码字,求鼓励和安慰
很想投资 但是是电脑上的 真棒 学习了 我希望我的女儿以后能够学会理财 独立且自信
3个半月 哈哈 不过我很懒 希望女儿别学我这点
当妈的真不容易
同在自我修养的路上,共勉啊!楼主家宝贝多大?
很长,但看完了。我儿子跟你儿子差不多大,19个月。生了宝宝后,我跟你有同样的成长渴望。因为不想在不久的将来就与孩子思想上越来越远。一起努力吧。
宝贝儿30个月了。越来越觉得做母亲力不从心,原来这与我毕业四年来不曾阅读有关呢,家旁边就是市图,借书卡早办好了,赶紧看起来~
给我的感觉,一直以为你是个未婚菇凉,原来也是个当妈的人了。多向你学习。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