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一是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
二是进行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很多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甚至生发出“羡慕嫉妒恨”,比如社会中的仇富心理。
三是回避责任。人的一生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责任。但越长大,我们越应该对自己的思想 、情感和行动负起责任。
四是强人所难。我们常常会对别人抱以要求,上级命令下级,家长命令孩子等,这些关系是生活中相当常见的。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威胁或惩罚
遇到一件事情,或看到一个人,我们可能只观察到一些表面信息,但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给这件事或这个人贴上标签。这是一种最方便、最简洁的方式,但同时也是对事情、对他人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隐藏自己的感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和人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密切相关。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小朋友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做客,看中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会怎么做?
情况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一是,把玩具送给这个小朋友;
二是,让小朋友玩会玩具,但不给他;
三是,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见。
我无法预估出父母们会怎么选择。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选择第三种做法的父母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善于、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猜。社会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的确没有很多时间去细细顾及你的感受。所以更多的时候,要学会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喜欢、讨厌、兴奋、郁闷、渴望、感动……
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待,为了这个期待不断做出努力,有的人完成了,有的人没有完成。没有完成的人常常会陷入自责。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失败恰恰是对我们局限性的揭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就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成长。一味地自责是没有用的,自责是一种自己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时的悲观表达,过度自责只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惩罚,而不能找到解决事情的办法。
当我们在评价自己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会去寻求改变。但是,是怎样的心理推动我们去改变?这一点也至关重要。一种情况是,出于羞愧或者内疚等负面心理,我们决定自我改变;另一种情况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决定自我改变。相比之下,我们更赞成后者。改变,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这是一种正面的激励。如果是出于羞愧或者内疚等负面心理,才选择了自我改变,那么这对改变本身也是没有助益的。而且,如果别人发现了你的行为是出自于愧疚,那么这也会影响人们对你行为的欣赏,即使你的行为是友善的。
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这些行为?你是否发现自己常常说:我不得不做这个。是的,“不得不”,这种不情愿的姿态或许正在吞噬我们对生活和对自己的喜爱。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方法:首先,把你自己觉得属于“不得不做”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把“不得不”改成“选择做”;接着,在这些行为的后面写上你这样做的原因。完成了这三步,你就可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如果有一些动机是你不能够接受的,那么,下次你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那么,如何表达愤怒呢?作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具体的步骤:首先,要冷静下来,人在狂怒之中是很难理智的,我们要静下心来体会自己,避免去指责或惩罚他人;然后,是思考,思考你为什么愤怒。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将愤怒的原因归咎于别人,这是你的愤怒,不是别人的;接着第三步,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愤怒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没有被理解和满足;最后,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感悟}
不要给沟通加上这样那样外衣,回归本源,你想说什么,就叙述出来,不要过多的修饰和添加个人感情色彩。那个孩子玩具的例子给我很多启发,我要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从和小肥沟通开始,他是很直接的,我要向他学习表达的直接,还有让他自己做决定,从现在的穿衣吃饭开始。很多家长习惯替孩子做决定,又希望在一夕之间孩子能长大,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殊不知,做决定这件事也是需要不断练习修正,直到可以直接选择最合适的那个选项。每一个你觉得好有主见的人,在最一开始,都被各种批不听话(我就是),直到家长放弃让他/她听话,然后某一天,觉得孩子好有主见。
伴随着玫瑰花茶的香味,完成这两篇读书笔记,良好沟通的另一个要点,要保持心情愉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