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呼兰河传》读后感
前言:事实上我喝醉了,我并不知道且听风吟和呼兰河传有什么关系。以上
杨绛死了。
我对杨绛并不是太喜欢,所以死就死吧。杨绛和钱钟书在今天看来算是个大家吧,可是两人都太刻薄,年轻时刻薄,到了老了,倒变成了令人称赞的“调皮睿智有智慧”,我对这件事没法理解。
在我看来,钱钟书和杨绛格局太小,心气太高,算是拘泥于旧纸堆的学究吧。钱的古文造诣算是一流,《管锥编》或许值得一看,但是写小说只能是个三流作家。
正所谓无卖弄不围城。
钱钟书的《围城》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的优越感,到处都可见作者刻薄的嘴脸。
我只能给两分。至于杨绛,比钱钟书应该更低颗星,能把蓝德生与死的 not worth to strove翻译成“不屑”的这种人,不但骄傲而且势力。
可是人活得久就是有这样的好处,狗屎放得久了风化了也就成了琥珀,刻薄的人活得久了也就成了智者,一个写鸡汤为生的人活得久了也就成了所谓的“先生”了。
那天我朋友圈被杨绛刷屏后,我想如果萧红活得和杨绛一样久,会不会也被大家称为先生。
大抵不会。
萧红太笨拙了,虽然她的才华格局胸襟都在杨绛之上,但是她不会卖弄。
在同时期民国写字的女人里面,萧红混得最惨写得最好。
而且她根本意识不到。
呼兰河传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这部作品里并没有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感情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李敖《北京法源寺》里人与时代洪流的对抗(这里应该举个民国女作家的,但是我喝醉了实在想不起来了)。
这部作品里的人物经历实在平淡无奇,毫无意义地活着,不吭不响地死,每条生命从冬天冻裂的口子里长出来然后再被来年融的雪悄悄淹没。
这样的生命,卑贱如草裨,活着无人在乎,死了也没人知道,他们一生唯一对抗的就是孤独和痛苦。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已经脱离了对人情感的追问而是超脱出去去问人生命存在的意义。
春来秋往,时间不住往前行,那些承受得住生命之重的人就活着,承受不住的就死,人生就是这样活着,什么也不为。
在张爱玲努力在卑微里开花的时候,在杨绛假装自己和钱钟书是伉俪的时候,萧红一层层扒开自己的伤口给读者看。
这太不体面了,可是她并不太在乎。
那些男欢女爱的琐碎的情感和人生的苦难比起来算什么呢。
强调爱情的失意和事业上的落魄,简直是对自己体面的最好的装扮。
一直承受苦难的人,从来就不敢奢求这个。
再检讨下,我昨天文里对杨绛确实有些刻薄
初中时看《呼兰河传》哭过几次,感觉萧红的文字特别打动人心,但是没再看过其他作品;杨绛的,我以为一个有才华且安心相夫教子,经历了祖国沦陷却坚守归国,又很成功的度过了十年文革的一位活过百岁的老人,是值得被称为先生的,她的骄傲并不妨害她人格的光
大概是自顾不暇时无从关怀他人,安然度过苦难后又失去了对世界温柔以待的能力,所以只好偏安一隅了
你说的这点于杨绛亦存在,可至少文革时期她把女儿教的很好,钱瑗甚至懂得借用主席的诗词反驳左派对女性和几位挨批斗的学者的攻击。
有另一种观点总是好的,只是你这话还是颇为刻薄,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不舒服吗,即使你指出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当你没有达到杨绛的水准时,你的批评不能被轻易地接受,但是王朔就可以。
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