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呼兰河传》读后感
前言:事实上我喝醉了,我并不知道且听风吟和呼兰河传有什么关系。以上
杨绛死了。
我对杨绛并不是太喜欢,所以死就死吧。杨绛和钱钟书在今天看来算是个大家吧,可是两人都太刻薄,年轻时刻薄,到了老了,倒变成了令人称赞的“调皮睿智有智慧”,我对这件事没法理解。
在我看来,钱钟书和杨绛格局太小,心气太高,算是拘泥于旧纸堆的学究吧。钱的古文造诣算是一流,《管锥编》或许值得一看,但是写小说只能是个三流作家。
正所谓无卖弄不围城。
钱钟书的《围城》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的优越感,到处都可见作者刻薄的嘴脸。
我只能给两分。至于杨绛,比钱钟书应该更低颗星,能把蓝德生与死的 not worth to strove翻译成“不屑”的这种人,不但骄傲而且势力。
可是人活得久就是有这样的好处,狗屎放得久了风化了也就成了琥珀,刻薄的人活得久了也就成了智者,一个写鸡汤为生的人活得久了也就成了所谓的“先生”了。
那天我朋友圈被杨绛刷屏后,我想如果萧红活得和杨绛一样久,会不会也被大家称为先生。
大抵不会。
萧红太笨拙了,虽然她的才华格局胸襟都在杨绛之上,但是她不会卖弄。
在同时期民国写字的女人里面,萧红混得最惨写得最好。
而且她根本意识不到。
呼兰河传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这部作品里并没有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感情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李敖《北京法源寺》里人与时代洪流的对抗(这里应该举个民国女作家的,但是我喝醉了实在想不起来了)。
这部作品里的人物经历实在平淡无奇,毫无意义地活着,不吭不响地死,每条生命从冬天冻裂的口子里长出来然后再被来年融的雪悄悄淹没。
这样的生命,卑贱如草裨,活着无人在乎,死了也没人知道,他们一生唯一对抗的就是孤独和痛苦。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已经脱离了对人情感的追问而是超脱出去去问人生命存在的意义。
春来秋往,时间不住往前行,那些承受得住生命之重的人就活着,承受不住的就死,人生就是这样活着,什么也不为。
在张爱玲努力在卑微里开花的时候,在杨绛假装自己和钱钟书是伉俪的时候,萧红一层层扒开自己的伤口给读者看。
这太不体面了,可是她并不太在乎。
那些男欢女爱的琐碎的情感和人生的苦难比起来算什么呢。
强调爱情的失意和事业上的落魄,简直是对自己体面的最好的装扮。
一直承受苦难的人,从来就不敢奢求这个。
不过再想想,她又能有什么出路呢?
从东北逃荒出来的长相不算好看的女人,小时候没有做过粗活,长大了没有留过洋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那个时代除了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又一个男人身上,还能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以笔啼血,字字锥心
统一回复如下,不再就杨绛和钱的事情做出说明了:
1、我昨晚有些醉,写开头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用了对杨绛一些非常不敬的词语。我要对自己的不慎用词进行个忏悔。
2、我不喜欢杨绛,但是不否认她和钱的才情。
3、杨绛和钱钟书作品当然值得看,他们的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了。
5、杨和钱有文人的骄傲,但是没有文人的风骨。中国有风骨的文人不多,鲁迅算一个,建国以后活到寿终的有风骨的文人,梁漱溟算一个。
6、但是不论钱和杨他们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我都应该尊重他们。
7、我觉得惋惜的是他们明明可以带着才情走到更远的地方,却选择了偏安于一隅。
8、事实上钱钟书和杨绛并不在乎别人说他刻薄,钱的忠粉也是因为钱刻薄到死才如此爱他。
没有9了,不再回了,以后再不敢喝多了胡逼逼。
感觉越是有文采的人,越容易有睥睨天下的清高与刻薄。况且若论文风的刻薄,鲁迅不是更甚吗。
再者,若说刻薄,我觉得我也挺刻薄的,只不过我换了个词叫“毒舌”,但这并不妨碍我坦荡与豁达的心态,嘴上不饶人未必代表ta心胸狭隘。
我在围城里倒是没有看出作者的刻薄气,也许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本回复只是讨论,并不是批判,毕竟人与人的观点不一样很正常,只要是有理有据,不是无脑瞎喷就行。借用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不只限于文化领域,科技,经济,政治哪个领域不是如此呢?实力决定话语权。
更何况,“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刻薄不是致命缺点钱钟书一直是以自己的刻薄为傲的,我爱的李碧华也很刻薄~
所以我才说刻薄和豁达也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但如果嘴和心同时刻薄,那才是贬义了
读过萧红所有的文字,小到书信,从十八岁就喜欢她,读她的文字总会感同身受,是个有魅力有才气的女子
非常同意 简直不能同意更多。
喝高了的思路 逻辑都很棒~~~
看黄金时代我都蒙了,时间太长了,而且最后我好像只记住她的几个男人了